每年阳历二月十四日,是西方传统下的St.Valentine’s
Day,又名〝情人节〞,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或名〝女儿节〞、〝乞巧节〞,在台湾人的努力之下,已经被做成了〝中国情人节〞。就是这两个在日历上打死也碰不到一起的节日,最近竟生生地被人拖进〝斗争〞的语境里大干了一场。
今年〝七夕〞刚过,媒体上就开始有了〝七夕节为何干不过情人节〞的讨论。主流的意见认为,中国人的普遍热衷洋〝情人节〞而冷落〝本土情人节〞,系〝崇洋心理〞以及〝西方国家的国力较强大和文化较发达〞所致,但是〝这却不是批评教育所能扭转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七夕节〞有朝一日干过〝情人节〞呢?关键在于﹕〝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而且适合年轻人的活动作为〝节日载体〞,而〝情人节〞的〝节日载体〞就要明确得多﹕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等等。相比之下,传统的〝七夕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看星星,〝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类〞,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很难让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接受。因此,如果不把这些活动内容改造一番,〝七夕〞就始终也干不过〝情人〞。
尽管我不是很赞同〝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的看法─既如此,何不因地制宜,将此项运动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动起来呢?不过〝载体〞之说,的确很有见地。若缺了鲜花和巧克力,St.Valentine’s Day一定会显得很缺发干劲。不过是不是跟〝西方霸权〞有关,我看就很难说了。事实上,热衷于过西式情人节的中国男女,对于〝殉道者圣瓦伦坦斯〞的事迹大都不太了解,而罗马的牧神节做为再上一层的目录,有兴趣知道的就更少了。而按照莎士比亚所援引的说法,St.Valentine’s Day其实是鸟类的择偶日﹕〝忒修斯﹕去,叫猎奴们吹起号角来惊醒他们。早安,朋友们!情人节早已过去了,你们这一辈林鸟到现在才配起对吗?〞(<<仲夏夜之梦>>) 。当然是人是鸟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口咬定这肯定事与〝西方霸权〞有关的话,西方的霸主们想必会是悲喜交集的﹕喜的是,有人再一次将〝霸主〞称号慷慨相赠,悲的是,目前流行于亚洲各国的〝情人节〞风俗及其教我们比较羡慕的〝载体〞,其实都是日本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杰作─准确地说,应该是日本巧克力公司的市场杰作。
经过日本人改造的情人节之所以很有〝载体〞,关键在于日本人把它切切实实地搞成了一场群众运动─二月十四日这天,女人都会向自己喜欢的男人赠送心型巧克力,而日本男人在这一天通常备感压力,因为收不到巧克力是很没面子的事。这样一来,〝爱情〞问题就演变成〝面子〞问题,巧克力便分成了〝义理巧克〞和〝本命巧克〞两种,前者是礼节性的,受众为上司、男同事或者客户,后者赠给恋人、丈夫,或者暗恋的对象。不管怎么说,这一天最终还是变成了娱乐性丰富的〝巧克力节〞。在日本,巧克力年消费量的12%是作为情人节礼物售出的,2000年的情人节,日本女人平均一个人买了四到五个巧克力。对于女生们在这一天里的倾情付出,贪吃的男生则把巧克力当成红包来收。根据漫画<<山田太郎物语>>改拍的电视剧<<平成小气夫妇>>里的男主角山田,自创一套节约法,其中就包括利用自已
的美形在每年的情人节努力放电,便能囤积足够吃上一年的巧克力。一九七八年,为了使男性获得一次主动反击的机会,日本全国糖果点心工业公会把3月14日订为White Day─用糖果饼干回复或是拒绝异性在一个月前的巧克力进攻。相比于这种〝大作战〞式情人节过法,除了鲜花和卡片,西方的情人节简直就谈不上什么气氛,更遑论〝载体〞。
除了〝情人节〞之外,目前世界上能把〝七夕〞过得比较有〝有节有利〞也有〝载体〞的,算下来也只有日本和台湾地区了,只是日本人的〝七夕〞不仅改在了阳历7月,而且还被指责为〝变成了观光和商业服务,逐渐背离了它原本的意义。〞至于台湾的〝七夕〞,除了像〝洋情人节〞那样送送礼物吃吃饭,倒也没体现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气派〞的创意。当然这也很正常,无论如何,尽管那张饼还没有被做得足够大,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在〝洋情人节〞之外我们还比世界各国多了一个〝本土情人节〞,多了一个购物搓饭以及促销的机会、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地相信,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总是好的。要做爱,不要战争,也是好的,多写情书,多赠情人节卡片,总好过互相写揭发信。至于节日究竟有没有〝背离了它原本的意义
〞,此种忧虑纯属多余。一部大众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背离了它原本意义〞的历史,节日和人生都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幺,凑合过吧。
今年〝七夕〞刚过,媒体上就开始有了〝七夕节为何干不过情人节〞的讨论。主流的意见认为,中国人的普遍热衷洋〝情人节〞而冷落〝本土情人节〞,系〝崇洋心理〞以及〝西方国家的国力较强大和文化较发达〞所致,但是〝这却不是批评教育所能扭转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七夕节〞有朝一日干过〝情人节〞呢?关键在于﹕〝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而且适合年轻人的活动作为〝节日载体〞,而〝情人节〞的〝节日载体〞就要明确得多﹕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等等。相比之下,传统的〝七夕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看星星,〝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类〞,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很难让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接受。因此,如果不把这些活动内容改造一番,〝七夕〞就始终也干不过〝情人〞。
尽管我不是很赞同〝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的看法─既如此,何不因地制宜,将此项运动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动起来呢?不过〝载体〞之说,的确很有见地。若缺了鲜花和巧克力,St.Valentine’s Day一定会显得很缺发干劲。不过是不是跟〝西方霸权〞有关,我看就很难说了。事实上,热衷于过西式情人节的中国男女,对于〝殉道者圣瓦伦坦斯〞的事迹大都不太了解,而罗马的牧神节做为再上一层的目录,有兴趣知道的就更少了。而按照莎士比亚所援引的说法,St.Valentine’s Day其实是鸟类的择偶日﹕〝忒修斯﹕去,叫猎奴们吹起号角来惊醒他们。早安,朋友们!情人节早已过去了,你们这一辈林鸟到现在才配起对吗?〞(<<仲夏夜之梦>>) 。当然是人是鸟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口咬定这肯定事与〝西方霸权〞有关的话,西方的霸主们想必会是悲喜交集的﹕喜的是,有人再一次将〝霸主〞称号慷慨相赠,悲的是,目前流行于亚洲各国的〝情人节〞风俗及其教我们比较羡慕的〝载体〞,其实都是日本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杰作─准确地说,应该是日本巧克力公司的市场杰作。
经过日本人改造的情人节之所以很有〝载体〞,关键在于日本人把它切切实实地搞成了一场群众运动─二月十四日这天,女人都会向自己喜欢的男人赠送心型巧克力,而日本男人在这一天通常备感压力,因为收不到巧克力是很没面子的事。这样一来,〝爱情〞问题就演变成〝面子〞问题,巧克力便分成了〝义理巧克〞和〝本命巧克〞两种,前者是礼节性的,受众为上司、男同事或者客户,后者赠给恋人、丈夫,或者暗恋的对象。不管怎么说,这一天最终还是变成了娱乐性丰富的〝巧克力节〞。在日本,巧克力年消费量的12%是作为情人节礼物售出的,2000年的情人节,日本女人平均一个人买了四到五个巧克力。对于女生们在这一天里的倾情付出,贪吃的男生则把巧克力当成红包来收。根据漫画<<山田太郎物语>>改拍的电视剧<<平成小气夫妇>>里的男主角山田,自创一套节约法,其中就包括利用自已
的美形在每年的情人节努力放电,便能囤积足够吃上一年的巧克力。一九七八年,为了使男性获得一次主动反击的机会,日本全国糖果点心工业公会把3月14日订为White Day─用糖果饼干回复或是拒绝异性在一个月前的巧克力进攻。相比于这种〝大作战〞式情人节过法,除了鲜花和卡片,西方的情人节简直就谈不上什么气氛,更遑论〝载体〞。
前一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苍蝇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