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大提琴独奏是上半场的重头戏。少帅般英气勃发的聂佳鹏犹如跨上战马,让深圳观众有了更高的期许。因为两年前,他曾与恩师秦立巍携手的拉威尔大提琴曲给深圳观众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这首《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也是颇具难度的作品,全曲由一个主题与七次变奏组成,据说每届老柴比赛第一轮时,这首曲子犹如拦马绳,将许多才华横溢的选手斩于马下。聂佳鹏从容镇定,虽不能说演奏得完美无暇,但也彰显出这位年轻人在德国受大师熏陶见过大世面的优质,因而,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直到一次次返场与汤沐海携手谢幕,为上半场划圆句号。
这显然是一部大抒情的大作品,开场有点像老柴的“悲怆”,也是低音大提琴制造沉郁氛围,只不过没有“悲怆”的愁云那么厚重,那么令人局促不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总是不如“第二”,C小调的钢琴拉二,是他事业人生受挫后低谷的重生之作,而交响的拉二亦是他人生跨越废墟再度飞腾的标志。
据载《第一号交响曲》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并不成功,遭到非常猛烈的批评。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无法承受,不仅患了严重神经衰弱,同时也让拉赫玛尼诺夫跌进抑郁的深渊。直到数年后创作出这部交响的拉二,才让他的人生大放光彩。
汤沐海原本形体丰硕,至少腰围呈宽松阔绰,但这次他显然瘦身。而他沉定的大气,更让年轻的深交乐队走向宽广辽阔的抒情水域。
第四乐章他重回坛上,站在一个新的高点上。需要激亢,需要豪迈,该低下身子,就要低下来,就要具有虚怀若谷般的谦和与亲和力,而需要高瞻远瞩时,就一定要立于高山之巅,仰头迎接无限美好的曙光。在这个末乐章中,拉赫玛尼诺夫跃然端坐于巅峰之上俯视云云众生。这是他所写过的最壮丽的乐章,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给人一种获取胜利的喜悦之心和得到巨大的信心之力。这恍若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万丈霞光铺满海面。汤沐海不用大张旗鼓,也不必虚张声势,他也没有多余的夸张表情,他在沉稳大气之中,将乐队推向了抒情之巅。
具有如此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既接近于柴科夫斯基又不同于“悲怆”。他更容易拨开心灵的阴云雾霾,将瑰丽与璀璨撒向观众。第二交响曲的最大特点,便是这种史诗般的正能量的大抒情。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汤沐海的点拨,让我们得以认知升华并长久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