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

(2007-09-23 17:06:19)
标签:

人文/历史

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    通常情况下,人们要在一个纪念性的节日里去触碰那些历史上的人物或大事纪。而我这样的性情中人,则无需借助某种节日,时常会随心所欲地去感受一些东西。前几天,我又去了一趟旅顺。而我去的目的,却是想再看一眼苏联红军的墓地——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头一次去那里看的时候,是在二十六年前。那时候,我是个年轻人。我看到了安静在这片墓园里的烈士墓碑上记载的生卒年间,大多都是以26的数字为单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活了二十六年便结束了鲜活生命的战士。我当时也是这个年纪,就是说,我那一次来看的是我的同龄人。而一晃超越了一倍的年纪,我第二次来到这里看这些烈士,我却发现来看的是一些年轻人了,看一些比我小一倍的年轻人。他们在年龄的座标系上永远停留了,而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增长着绵延着,,,,,,这种增长与绵延构成了几多感叹几多故事。
    当年来此的感受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凄冷的深秋,没有一个人走进这里。大铁门生了很深厚的锈迹,半开关闭中,竟有着梦的意境。没有看到守门人。当时与我一起涉足这里的人是我新婚的妻子。作为年轻女子她有着一种跟着丈夫赴汤蹈火的雄心。然而,我们在一种相当肃穆与凄清的气氛中迈进这片杂草丛生深不可测的墓园时,突然从草丛中惊飞几只乌鸦,这是第一吓;更大的一吓是首先撞入眼帘的那块墓碑上面镶嵌的是一幅彩色陶瓷的遗照。而遗照的军人眼睛被剜掉了,残破的剩下两个黑黑的窟窿呈峥狞状,这使我身边的她一声惨叫,扯着我就往回跑。
    那时候的苏军烈士享受着“苏修”的待遇,他们的遗像自然不得安宁。
    时过境迁。现在嘛,一倍的年纪过去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想过来看看他们,看看这些个永远的年轻人。有部前苏联的小说早年颇具影响力,特别是深刻影响了一批军旅作家,那部小说好像叫作《永远十九岁》,还有《热的血》什么的。对于我们小时候影响最大的是一批写卫国战争的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邦达列夫、拉斯普京、康德拉季耶夫等。而现在还能清晰回想起情节的书,除了《真正的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亚与舒拉》等,还有《沙什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等。这些书,总是让我不时回味,当然会影响到我日后的文学人生。
    26年前,年轻的我来到这片苏军陵园的时候,我在体会的是与我的同龄长眠者与我所处的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赶上了战争,而我在享受和平。战争与和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部名著的书名。在那个时代,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苏联红军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情结。这个情结之所以无法磨灭是因为记忆的东西太坚固,这种坚固的程度超过了俄军在这里残存的被日军攻破的东西鸡冠山上的北炮垒。
    这片陵园最早的墓穴是露兵的,日本人管俄兵叫露兵。他们打败了露兵却要将露兵掩埋在这里并且为之立碑。这不是一种悲悯而是另外一种炫耀或骄傲。
    对于旅顺,对于苏军,对于历史,对于军事,对于生命对于文学还有时间什么的,想抒发的东西太多太多,还是让一些随手拍下的图片说话吧——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26年前在苏军烈士陵园看到的同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