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练出来的
(2014-10-01 15:08:14)
标签:
育儿 |
这样的淡定是运动员生来就有的?还是逐渐打磨练习的结果?答案自然是后者。运动高手们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哪一个不是从菜鸟开始征战,从各种失败的难过愤怒沮丧到站在巅峰的淡定自若。没有谁是可以不经历失败就获得成功,不体会失意就能淡定。
三个队的联合没有违反规则,为什么三队要联合?只是和输赢有关吗?还是之前有关系不当?最后谈到公平,孩子们有各种不同看法,输掉的有认为公平的,而获胜的也有认为不公平的。孩子们问我的意见,我答:“遵守比赛规则的判罚就是公平。而你们现在所讨论的很多是公平的感受。如果认为规则有漏洞,可以事先提出;如果认为不接受规则,就可以退出。而不是因为比赛结果的不同而产生面对规则的不同感受。所以,要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这是一种规则的学习。
暑假在巴黎最后的城市任务大比拼,由于四个队积分极其相近,所以竞争到达白热化的地步。孩子们从上午八点出发开始完成任务,期间他们可以从我这里了解其他各队进展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战术。但是突发状况就这样发生了,一个孩子中途小腿受伤,这个团队执行速度瞬间减慢。但是其他七个孩子却没有任何埋怨的选择陪伴受伤的孩子,因为在他们眼中,团队成员的安全比最后的竞争结果重要。纸上谈兵的友谊绝对没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所显示的那么真实。那些想象中的“放弃”在这一刻成为了孩子们切实的选择。口号谁都会说,但是此时的他们,让口号变成了行动。当我在凯旋门迎接这个最后到达的队伍时,心中满是佩服。此时的他们,完成了一次历练,而竞争环境让他们能有这样的选择而显得更加不易。他们放弃了名次,却拥有了友谊和彼此。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遭遇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重要的是我们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孩子们面对结果的态度和成年人的反应息息相关。“认”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认输或认赢。所谓“认”,就是接受结果,而非强调客观原因。输了就是输了,赢了就是赢了。每次结束时,我们都有一个重大的仪式宣布结果。一般来说,会由输的团队排成一队,响亮的对获胜队伍说“你们牛!你们牛!我们服了!”而获胜队伍需要坦然的接受祝贺。赢要赢得起,输也要输的大气。但这种大气都是在不断的比拼中练就的,最开始的他们也会计较,找各种原因,发脾气,甚至放弃前进。但这些终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慢慢平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找到竞争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永不放弃的超越自己。这次的意法之旅很好的诠释了这点。由于出国的游走都要求是上濒的会员,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和上濒一起已经经历了很多,看见每一个他们都能让我回忆第一次见他们的样子。历练了几年的孩子们面对竞争的从容,过程中竭尽全力的付出和各种策略的制定,以及最后发自内心的祝贺都让我深感欣慰。回来总结会上,每个老师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我答到:“竞争中能在孩子们身上看到这样的豁达和淡定,是我最大的收获。”
过去的每一天都造就了现在的你我。我们不能要求没有经历过练习的孩子站在赛场上能镇定自若,也不能指责没有经历过竞争的孩子在获胜后的狂妄和失败后的一蹶不振。
如果要给孩子参与竞争加一个定义,就是“成年人的态度和引导”。我们能否客观的接受比赛结果,面对失败的孩子们除了“你是最棒的!”我们还应该说什么?我们能否从“孩子的爸妈”和“学生的老师”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不要让结果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干扰孩子。
要知道,很多孩子不是不能接受竞争结果,而是无法面对“我们”对待结果的态度。他们担心爸妈的失落,他们担心老师的评价,很多时候,成年人的情绪早就在支配孩子们自己。
我反对打压式的竞争,而推崇积极的竞争。积极的竞争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能力;积极的竞争能让我们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从而练就坚强又淡定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永远生活在被保护的真空中,我总觉得有时候我们太小看孩子,小看了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而我们又太高看自己,总认为自己面对竞争结果时的态度无可挑剔,而又固执的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一切。
当下,很多人强调“修心”,在我看来,真正的“修”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这远比在简单环境中得到的真实。
记得爷爷多年前给我说:“海,吃过山珍海味后觉得白菜豆腐好吃,和只吃过洋芋野菜觉得白菜豆腐好吃,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淡定”也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淡定是处于风雨中还能泰然处之,这一切都需要历练。
这,才是所谓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