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需要把自己放下

(2014-01-31 11:05:13)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他!”当我们一遍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为了说服孩子,还是为了让自己相信?

  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对待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在满足什么需要呢?

  家庭教育中,我把需要分成三种。孩子的需要,父母的需要,孩子成长的需要。前两种需要是个体的内心感受,而孩子成长的需要则是客观冷静分析后的理性结果。当这三种需要能够达成一致时,孩子和父母配合良好能够最终达到效果。当父母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一致时,父母坚守教育策略可能性会高。

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孩子成长的需要会被错误理解或者忽视,要么父母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要么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既不顾孩子的感受也把成长的需要抛掷脑后。

三岁多的毛豆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一个人在玩的时候,妈妈会问他“我能离开吗?”,询问三遍之后,毛豆回答“需要”。妈妈满足的留了下来。这个场景中,孩子需要的重点是自己能玩,三岁多的孩子通过“独立玩”能满足他的独立需要,而此时妈妈的需要是“孩子需要她”。所以,妈妈不断的询问不仅打扰了孩子的独立时间,也忽略了孩子独立的需要,但是却满足了自己。

毛豆的玩具众多,从功能上来说重复度极高。孩子肯定喜欢玩具多多,但是从孩子成长的需要来说,混乱的环境会让他在敏感期的秩序感需要无法满足同时对他的注意力和专注度的培养不利。而此时,父母认为玩具能让孩子开心,孩子喜欢自己,那就买吧。此时,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喜欢自己的感受。

  我们渴望被孩子需要,我们害怕孩子独立后不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害怕孩子不再粘着自己,不再软软的依偎在我们的怀里,于是我们用各种方式来阻止孩子的“独立”。基于这种内心需要而做出的决定是自私的,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我曾经遇到一个迫切想要孩子跳级的妈妈,那时孩子三年级,成绩虽然出色但不足以跳级,但妈妈无论如何要求学校要答应自己的要求。我和妈妈聊完之后发现,原来她在单位境况不如意,所以她渴望通过孩子的出色让自己在同事面前恢复稍许的尊严。这个案例是很多同类故事的代表,比如说让孩子学自己小时候喜欢但是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比如说受不了朋友们的压力让孩子参加学习班。我并不是反对孩子学东西,但是反对学东西是为了父母的需要。

  在一次活动中,两个四年级的孩子发生冲突,我正在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解决。突然,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走过来带走自己的娃。因为,她看见冲突中自己的孩子处于下峰,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极其难受。她无法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于是她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逃兵,会被别的孩子看不起;而孩子成长的需要则应该是在冲突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十岁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正是社交意识强烈的阶段,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而不是逃开。

 

  如果是判断孩子成长的需要是理性思维的结果,那么感受孩子的内心需要和体察自己内心的需要,则是情感和感性的结果。

  在感性和理性的博弈之间,你会如何做选择?

  《超级育儿师》第一季的所有家庭几乎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这些家庭的爸爸妈妈们跳出父母的身份看自己,从浓厚的情感中抽离出来,客观冷静的去看待另外一个生命的成长,和成长的需要。

   不仅是父母,每一个教育者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我们首先需要进入孩子的情感,父母的情感,其次,需要从中剥离,最后又需要带着更纯粹的感情执行理性思考的结果。

 我经常说的“狠狠爱“,就是这样。这个”狠“,是对自己的狠,这个爱,是对孩子的大爱。

   爱,需要把自己放下;爱,是为了更好的离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