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一张纸,打开。嘴里念着纸上的文字,然后小心翼翼的把这张纸折了又折,珍惜的放回书包。两三分钟后,小男孩走向一直在他对面的老师说:“我可以开始了。”
我站在远处看着老师和孩子,猜想着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难道如同拥有李娜在温网比赛时不时拿出来看的教练写给他魔力纸条?
傍晚,小院的台阶上小男孩正在眉飞色舞和小伙伴聊天。我趁着他们要转场的功夫,问他下午看的那张纸上都是什么。小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兰海,你要看吗?”我点点头问:“我能看吗?”小男孩一脸笑意从裤兜里拿出一张折的比豆腐块还小的纸递给我。不出所料,这张纸确实是一个能量补充弹。
晚饭的时候一个第三次来上濒的娃朝我扑过来,眼泪扒拉扒拉往下掉,对我说“我想妈妈了。”我任由他在我怀里蹭来蹭去,过了一会他仰着头脸上带着泪说:”不过你知道的,我明天就好了。”晚上查房的时候,一进他屋里就能看见全副武装的他,带着自己的小枕头,还有最新的宠物企鹅(去年拿着的还是小熊),笑眯眯的对我说:“兰海,你要看我妈妈的相片吗?”
独立的第一步,对谁都不容易。
几乎每个小时我们都会在微博上发布活动的及时信息,爸爸妈妈们纷纷根据文字和图片寻找各种信息,分析和推理孩子们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无论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宝贝还是历经磨练孩子,都会一如既往的牵动着父母的心。无论是时刻关注的父母成为微博控,还是利用这个空档放松一下自己的逍遥派,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内心感受着孩子们。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说,父母能提供给孩子是能展翅高飞的翅膀和能够找寻的根。
如果展翅高飞的前提是离别,那么,每一次的离别就意味着机会,而机会源于父母,父母的“舍”,才会有孩子的“得”。而往往孩子无法“得”是基于父母的无法“舍”。
晚上会议,老师们纷纷提到孩子们会往自己身上蹭,会抱着自己,说晚安的时候会不经意的说“晚安,妈妈”,会关注老师自己是否有孩子。这就是当孩子舍了父母的厮守而拥有了对父母的眷念。
这次营地里被我称之为想家专业户的孩子已经可以陪伴其他新队员度过自己的心理期,我和他回忆第一次入营的情景时,他会自豪的说自己现在是老兵了,这个老兵开学三年级,这是他和我们一起度过的第四个营地。
每个孩子对父母的思念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眼泪,有的用文字,有的依偎着老师感受着如同父母的温暖,而有的则是埋在心里。
每种思念都是美好的,学会离别才会成长,懂得离别才会珍惜。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在为离别准备,那么这种方式的开始对孩子来说是学习,对成年人来说则是需要适应。
如果说这种离别需要力量,那么请我们一起给到孩子力量。
父母给到孩子的这种力量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用文字,用语言,用分开时候的拥抱。
这样的力量让孩子既有翱翔的翅膀又能拥有回来的根。能够获得这种力量绝对是一件幸运的事,这种在儿时给予的力量往往是种下的一粒种子,里面有安全,有信任,有想念还有期望,这颗种子会伴随我们一生,它的名字是离别的力量。
小男孩的妈妈给他写的一句话“你知道吗?你思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在思念着你。我们一起克服需要面对的困难。我们一起。”
是的,我们一起,虽然离别,但,在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