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超级育儿师兰海
超级育儿师兰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54
  • 关注人气:19,8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通识教育,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起!

(2013-06-30 23:02:31)
标签:

杂谈

                                     兰海   
     三联周刊发布了一条微博“【对比他们的课程,中国的大学令你想到了什么?】2013年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计划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领域,艺术和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400多门课程。”

     其实,我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起。
     通识教育源自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美国常青藤联盟是最早开始实践通识教育的大学。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尝试“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
    美国大学众多,为什么只有常青藤大学开设通识教育呢?因为开设通识教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就是教授。
    通识课程是小班授课而且往往是以讨论为主,教授在课堂上不会“教”学生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大范围的讨论。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教授往往从一个话题开始引发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的互动和课下的外展阅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同学、教授之间的讨论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对教授的要求是非常高,不仅需要知识渊博,还要有开放的态度,辩论的技巧。通识课程的教授感特别接近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话、提问、辩论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世界。
     美国很多著名学者和研究人员都仍然在一线进行本科教育工作。
    德国大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但是在专业学科设置上也渗透着广博的概念,更重要的德国大学教授是必须在本科执教的。
    那么,中国大学的教授是否具备这样的水平?或者说,具备这样水平的教授还会继续在本科执教吗?
    课堂是由教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只有高水平的教授,如果没有能够互动的学生,那么教授就变成了独角戏演员,就算你想成为亚里士多德,那也没有人配合。
    那么,加入中国大学有能够胜任的通识课教授,我们有共同完成课程的学生吗?我们刚迈入大学的学生具备足够讨论的知识架构吗?我们的学生有习惯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吗?我们的学生敢质疑权威吗?

    我想说,不要为难大学生。
    看看他们学习成长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诵公式文章,说着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法”,就连稍微表示不满都要被怒斥,写文章要按照范文的模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像这样学习模式的学生又怎么去完成这种要求的通识课程?
    我相信,当哈佛大学开始的通识课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每个人都会狂喜,因为终于可以上些不一样课;每个人都会害怕,因为自己对这些内容还根本没有入门;每个人都会不敢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拥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而欧美的学生从迈入学校的第一天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在学习世界。他们顺理成章的在通识课程中如鱼得水,又哪里知道中国学生内心中的彷徨。
     当美国大学里的学生在通识课上讨论“孔子的哲学思想和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时,估计在中国大学课堂里学生们正拿着笔记本等待教授讲述什么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什么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做好记录的工作。
      哈佛大学的前校长,也是通识教育的推动者在上个世纪就屡次提到,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其需要有四个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辨识价值的能力。
     我想,每个在中国接受教育的人都笑了。因为我们都清楚,自己从学校教育里获得了什么?
     所以,《三联周刊》说中国大学想到了什么?其实,尴尬的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而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
    通识课程在中国本科教育阶段是老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一个尴尬
   所以,面对通识课程,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