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选择困难者吗?当你面对众多可能性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或者说你害怕选择?
选择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学习,它需要有机会长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拥有过这样的机会吗?
小时候,妈妈给我安排读什么样的小学,当然是尽可能的好学校。进入学校,老师把安排好的课表发给我们,周末父母安排好了各种培训班,一大早的把每一个睡眼惺忪的我们送到教室门口或者老师家里。从语文数学英语到钢琴书法绘画。当然了,父母们也会这样问我们:“你们是想上XXX英语呢?还是YYY英语。不过,我也仍然觉得XXX英语会更好,去那里吧。”
学校的课是一样的,老师发同样的书讲述同样的内容,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同学,没有办法选择老师,更加没有办法选择喜欢的课程。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而面对我们人生最重要选择之一的“大学专业”,我居然还不得不依赖父母的决定,因为我已经不会选择。
如果我们能就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读上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则完全需要运气。因为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大多根据就业排名和父母的理解来确定的专业,而非自己。进入大学之后,我们瞬间就不得不自己面对非常多的选择,我们也就不得不脱离父母的束。缚。我们大声激动的欢呼掩盖了内心的彷徨与不安。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轻松最挥霍的时光,一下子我们就不得不面对社会。而社会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无奈和又一次的碰运气。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接受并且把事情做好。而“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则似乎和我们一直无缘。于是,我们稀里糊涂的一直到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
遗憾的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在这个怪圈里重复着
最初设计常青藤时的萌芽之一,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有学习选择的机会,然后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每个孩子都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之一是达到要求,也就是达到学分要求,达到体育运动时间要求,达到阅读要求,达到社会服务要求。第二步,就是了解自己。这一期的常青藤开设了11门课,每个课程因为难度不同时间不同所以学分不同。有的孩子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的选择自己擅长容易通过的,还有的选择自己有难度的课程。第三步,就是选择之后明确自己的行动计划。
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轨道。在这个轨道上有什么课程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帮助孩子们了解系统,掌握系统要求和规则以及让自己和系统结合起来才是重要的。
十天,很短,但是充满了选择、自我管理的十天对于初次体会的孩子们来说,则很长。
看见他们的磕磕碰碰,看见他们的犹犹豫豫,看见他们的取舍。感叹,选择是一种能力,而学会选择需要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