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创造力教育杂谈 |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专业性的论文了,为上濒即将完成的《放 飞》第二期专门完成了以下这篇论文。风格与我平日的文风有区别,请各位鉴赏。
 
 
在世界各地关于创造力的众多研究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共同点:1)先天禀赋和后天培育都是创造性表现的重要决定因素2)所有具有正常智力水平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潜能。3)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思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方法激发个体创造力的潜能,而这种有效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教育项目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呢?这不仅和教育内容相关,还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者的态度相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
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也就是“教什么”,它决定了教育者和学生基于何种知识平台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了载体。系统的培养要求了教学内容在连贯性、递进层次和互补性上有突出表现。
世界通识、活书阅读两个在教室里完成的课程,我们选择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科技、考古、国家、艺术、宗教等十五个内容版块,在活书阅读的书籍选择上我们也把内容进行分类,既有科普内容也有各地游记、人文历史和研究报告。基于中国教育在人文领域上内容匮乏的现状,我们大量采用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在营地活动中,每次的主题都和一个领域相关,例如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天外飞仙”、以人文主题的法国意大利游学之旅,孩子们在15天的行程中对法国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和艺术发展进行了考察研究。
知识领域的扩展能帮助孩子更全面的了解世界,选择在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的准确率;才能让孩子们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成长期的儿童来说,如果让他能够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看到更大的世界,会让他有机会进行选择,也能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二、教育设计
创造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整思考过程的体现。例如纽威尔、肖和西蒙(Newell、Shaw,and Simon,1962)将创造性活动描述为“一类特殊形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以新颖性、非传统性、坚持性和问题表述上的困难性为特征的。”很多学者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概念模型,其中有人明确指出创造性问题解决是以阶段性和逐
步性味特征的过程(Bransford&Stein,1984;Dewey, 1910;Hayes,1989;
Johnson,1955)。一般而言,这些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四到六个阶段,开始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定位问题或精炼问题,途经某些与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或实现最终的目标有关的各种阶段,最终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找出一个最好的,有时还需要反思这个过程或者寻找各种方法来检验结果。
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孩子们们提供了思考实践的机会。我们遵循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育者仅仅是他们完成学习的助手。例如世界通识一军事版块中需要孩子们完成一个“排兵布阵”的任务,教育者先与孩子们共同分享每种兵器的特点,并告诉目前军队所处的情况,是在四面环山的平地中间,还是背靠大海进行战斗;然后宣布任务是防守。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开始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的军队进行设计。就在他们完成首轮设计并分享后,教育者又宣布下一个任务是要求把防守的阵形转换成为进攻的队形,最后教育者会对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提出他们设计中好的想法,然后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思考自己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好的调整。在整个的教学中,教育者承担的是信息传递、任务布置和情况分析总结的任务,而孩子们自己完成了一个有价值感的任务。通识阶段二的宗教版块中,教育者会在前三次课与孩子们(12岁以上)分享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而在最后一次课中孩子们需要总结以上宗教的不同和讨论信仰的概念,并站在宗教的问题上提出解决“巴以问题”的方案。教学任务的核心是为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上两个例子只能很简单的描述通过教育任务帮助孩子完成独立的思维过程,在系统的学习中,孩子们的思考能力的提高会对激发创造力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三、教育态度
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这与教育者的态度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能引起创造力表达的那种好奇心体现在坚持不愿对事物抱想当然的态度,对各种解释的一种深切渴望,以及对“显然”解释的怀疑中。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到事物的能力,尤其是从新颖而不同寻常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改变自己观点的意愿和能力、当进展不大时重新表述问题,这些被很多研究者强调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Gilhooly&Green,
1989:Perkins, 1990; Sterberg& lubart,1992)。
我们能激发自己或是他人对世界的好奇心吗?我相信,好奇心是有感染力并且能够被激发的。
可能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有更强的好奇心,也有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而他们成年之后是否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生活早期,也就是儿童时期得到的鼓励或抑制的程度。但是,不管是否有好奇心,压制好奇心倒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孩子们经常不表现出好奇感,或总是一味的接受“因为就是这样”作为他们“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那么,其结果就是他们会对探索身边的神秘事物不再感兴趣。
我们需要严肃地考虑这种可能性,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的学会不再好奇。教育过程的僵化扼杀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的好奇心。孩子们提的问题,大人可能很难回答。看起来,在达到成年期时,我们学会了不再问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会揭开我们对世界无知的面具。
教育者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们好奇心的走向。教育者面对孩子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孩子的稀奇古怪的提问,我们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但同时需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在上濒,教育者自己也在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鼓励孩子提为什么,鼓励他们的“胡思乱想”。在教学中,除了客观问题的正确答案之外,我们一律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渴望听到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和他们极有创造力的想法。
胆怯无助于创造力。害怕则被看成是为什么孩子迟迟不愿意表达他们的观点,特别是非传统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Freman,1983)。害怕失败、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遭人讥笑,对创造性思维而言或者至少对创造性成果的公开化,是一个极大的障碍。那些很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屈服的人,往往不具有创造性(Crutchfield,1962)。营地中,教育者会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设定相关的成长目标,然后鼓励孩子去争取去尝试,当孩子一次次达到自己从未想过的目标时,教育者会对他们的成果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感受到勇敢尝试后的收获。
勇敢和自信均源自于不断的成功体验。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环境建设,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容放松有激情的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驱除胆怯。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位教育者自己对世界没有深深的好奇心,他怎么去教学生让他们对世界产生好奇心呢?如果自己的思想很闭塞,又怎么教学生开放接受新思想?如果自己并没有反思的迹象,又怎么教学生重视反思呢?所以,我们需要有大量而且合适的教育者
 
 
家庭环境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首先需要认真的了解个体成长的科学规律,给到孩子们各阶段适当充分的营养;其次,父母创造更多的让孩子接触世界的机会,点滴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父母应该精心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正视他们的胆怯,我们需要善对孩子们的“为什么”,千万不要恼羞成怒;我们需要习惯问孩子“为什么”,这就是为他们创造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我们需要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同,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毫不夸张的说,孩子的命运在成长期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他们还不会或者说不能选择,他们不会或者不能准确判断。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尊重这个掌握在我们手里的生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共同创造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创造的环境。
 
Bransford,J.D,&Stein,B.S.(1984).The ideal problem solver. A guide for improving thinking,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Freeman
Cropley,A.J.(1992). More ways than one: Fostering creativity. Norwood, NJ: Ablex
Crutchfield,R.S.(1962).Conform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H.Gruber,G.Terrell,& M. Wertheimer(Eds.),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reative thinking (pp.120-140).New York: A therton
Feldhusen,J.F.,&Treffinger,D.J.(1986).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Dubuque,IO: Kendall/Hunt
Freeman,J.(1983).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gifted child.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rtry,24,481-485
Gilhooly, K.J.,& Green.A.J.K.(1989). Learn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A.M. Colley & J.R. Beech(Eds.)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ognitive skills. Chichester:Wiley
Hayes, J.R.(1989), 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2nd ed.)Hillsdale, NJ: Erlbaum
Johnson, D.M.(1995). The psychology of thought and judgmen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Lubart,T.I.(1994).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p.289-332). San Diego,CA:Academic
Newell,A., Shaw,J., H.(1962). The processes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Ochse, R.(1990).Before the gates of excellence: The determinants of creative geni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 D.N.(1990).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creativity. In B.F. Jones & L.Idol(Eds). 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 (pp.415-443).Hillsdale, NJ: Erlbaum
Sternberg,R.J.(1988). The nature fo creativity: Contempr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J.,&Lubart,T.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34,1-31
Sternberg, R.J.,&Lubart,T.I. (1992). Buy low and sell high: An investment approach to creativ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1-5
Sternberg, R.J.,&Lubart,T.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ernberg, R.J.,&Lubart,T.I. (1996).
Investing in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