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安全感兰海杂谈 |
“有多少错误是不能挽回的?” 昨天的培训中,我提出了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有些沉重的问题。
在我们的成长我们无一例外都会犯错,有些错误给了我们教训,有些错误让我们反思,有些错误让我们成长,但是,有些错误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结果。
如果看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他神情躲闪,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要么一个人躲在一边,要么破坏秩序。你觉得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立刻制止他的行为还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寻找原因呢?
我会愿意花费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间去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针对原因的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改变。
绕过层层迷雾之后,我们走进这个孩子的幼年时代,我们会发现6岁以前这个孩子经历的一次次偶尔事件给他现在的状态埋下了一粒种子。
我看到在一个夜晚,这个小男孩在梦中惊醒,找不到父母的他开始哇哇大哭,而在洗澡的妈妈没有听到哭声,爸爸出差在外。二十分钟后,妈妈从浴室里出来,抱住了大哭的孩子。
我看到一个下午,小男孩拿着皮球在家里踢来踢去,皮球撞倒了爸爸的电脑,资料全无。年轻的爸爸大发雷霆,而小男孩表情惊恐。
我还看到大街上,年轻的妈妈想试探男孩找不到自己之后的表现,当然,我更愿意认为她是想看到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于是,她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小男孩四处张望,呼喊着“妈妈,妈妈”。妈妈心满意足的从大树后面走了出来。
是的,在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中,以上的三个片段足以让我们忽略,而且我绝对相信这些“小事”纯属偶然,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他们是致命的。
有足够的理由让我相信,这个男孩子童年时期所产生的情绪问题是由于儿时的不安全感所带来,我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孩子的不安全感需要一种很强大持续性很强的力量才能帮助他摆脱,而这,可当初给予他不安全的偶然事件要付出让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努力。
让我们看看以下内容:
3岁以后,情感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如对亲人的依恋,对小朋友的爱,对坏人的憎恶;对情感的控制力有所发展,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的外部表现,如听到别人所他勇敢就能忍住不哭等;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且逐步丰富和加深,道德感发展,理智感发展表现为好奇、好问和强烈的求知欲,甚至不恰当的表现为“破坏”事物的行为。
当我们对孩子充满了不满,我们是否知道就是自己的行为才给孩子和自己带来了如此多的烦恼?我们似乎有权利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但似乎孩子没有机会对我们说“如果你当时不这样做,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