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
(2009-07-04 01:01:36)
标签:
杂谈 |
在凯音同学的鼓励下,为了增添博客的趣味性,我一边看着温网和快乐女声,一边把这篇文字写下。原谅我,我是一个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人,听起来有点疯狂,但我总觉得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简直是一种浪费。当然,我不是号召每个人都要像我这样的三心二意。
今天我可是很罗嗦,让我想到刚刚在msn上和仍然在上濒奋斗做道具的同学们聊天一样,最后我都发现自己太唠叨,还不知死活的问媛媛,“我是真的老了,在这里碎碎念。”
言归正传,开始讲讲门口的大排档。
小区门口一直是热闹得如同南方晚上的夜市,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北京能有如此的南方。每天晚上从公车站走到小区都要经过这条必经之路,路边有各种小摊,自然是以小吃居多,从南方的臭豆腐麻辣烫到北方的拉皮煎饼果子,就连烤肉串都能有新疆风格、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还有肉夹馍和各种肉饼,随着温度的提升,更多的人愿意在晚上在这里三三两两围成一桌,几瓶啤酒下肚感受着夏风。然而这一切对我来说却是又爱又恨,因为美食的香味对我来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每次我都要快步疾走的穿梭在各种小吃摊,给自己无数个“NO”。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还是没有经受住诱惑,在麻辣烫摊前做了下来。
北京的麻辣烫和贵阳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在汤料上,贵阳的汤料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麻辣的、清汤的和酸辣的,而北京的只有一种,对我这个辣椒高手来说也就是属于微微辣水平的汤底了。其次就是小料上,贵阳的小料有一种麻辣烫专用的辣椒,是由辣椒粉、花生、芝麻和盐味精花椒八角等各种佐料用油烹制而成的细粉,还有一种就是由葱花香菜辣椒面豆乳酱油味精再加点汤料而成的“蘸水”。北京的调料非常简单,麻酱还有辣椒就完成了。虽然我一边很挑剔调料不如贵阳的精致,但我还是坐下来准备享受这个南方的夜晚。
麻辣烫摊主和旁边的烤肉摊主是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典型的北京人,说话一口的京片子,来帮忙的还有家里的其他人,似乎这两个只有在晚上7点钟才出现的小吃摊是他们的生活而不是生意。我坐在摊前,两个大大的平底盒里煮着各种荤素的串,我照样还是那几个常规的套路,老板和我也比较熟悉,都不带询问的就给了我一个只放了辣椒的盘子,从妈妈离开北京后,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其实小区门口这条路上有四五家麻辣烫,让我选择这家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味道,而是因为这夫妇俩给我的感觉,在这里吃饭,我最大的享受是听他们那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家长里短的聊闲天,我每次都觉得是在邻居家里混饭吃,他们乐得说,我也喜欢听。
“小姑娘,以后晚上出门可得注意,你是住这小区吧,外国人很多呢。”大叔一边给我煮了白菜,一边面露严肃的看着我。
“我住里面,老外是挺多。”我咬了一口鱼丸。
“昨天晚上啊,我这可是出了一档事,你们小姑娘可得注意。”
我的心思还停留在被称为“小姑娘”的开心处,只是抬了抬眉毛。
“昨天,几个老外,其中一个是老黑,他先在我老婆那吃烤鸡翅,居然吃完还想少付钱。”大叔又夹了煮好的白菜给我。
“不会吧,这么丢脸的事情都还做。”我嘟囔着说,以为事情就结束了。
“对啊,这时候,一个韩国小姑娘骑自行车过来买麻辣烫,结果这个老黑就一屁股坐在她的自行车后座上了。”
这下,我的注意力霎那间被吸引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这怎么能行,我老婆把刀在案板上一放。”大叔眉头一皱,“你想干嘛?”
“你们和他说中文?”我把筷子都放下了。
“是啊,他在中国!老外也得随着我们。你想想,这帮人凭什么在我这吆五喝六的。想什么呢!”
大婶也补充,“这老黑的那几个朋友一看,就把他拉下来了。猛给我们道歉。”
我也跟着大婶的爽朗声不断点头,“那韩国女孩吓坏了吧。”
“那可不!这帮老外想什么呢?你说现在咱国家要什么有什么,他以为自己的皮肤换个色就是老大,想都甭想。我们也算是拔刀相助了!他们以为还是那八国联军的时候!”大叔趾高气扬,捎带手的把肚子也挺了起来。
“哇,你们真好!”我的眼神肯定充满了崇拜之情。
“这算什么啊,谁敢在中国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啊。所以啊,小姑娘。”大叔语气一变,“你们小区外国人太多,可别觉得老外就好,凡事多留意。”
我眯着眼睛,听话的点头。
“吃,吃,多来点,今天我请客。”
那一刻,我的内心温暖。
昨晚,和同事们一起普及了一下羊蝎子。结束后和凯音阿不走在中关村的大路上,海龙订好E世界的霓虹灯闪耀,空气中弥漫着北京夏天独有的味道。
“我真的喜欢北京!非常非常”我感叹道,“这个城市的大气,这个城市的包容性让我热爱。”
“真开心你这么喜欢,在北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多有钱的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他的生活,多没钱的主也能生活得怡然自乐。大院的孩子,胡同的串子,高校的子弟,海淀的科技,东城的商业,西城的官气,南城的老北京,这就是北京。”
突然想到了要带着孩子们读的那本书《大城北京》!
喜欢这儿,住在这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