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反导试验吓美台,“世界第二”有点自大

(2010-01-12 23:58:52)
标签:

军事

中国反导试验吓美台,“世界第二”有点自大 
2010年01月13日
中国11日在境内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台湾和日本媒体迅速判定该信息明显针对美台军售;美国则不愿将二者过分联系,但软化说新一波对台军售还未最后决定。
综合各方反应,不难看出中国反导试验吓阻美台军售的客观效果。
对于中国反导弹拦截试验,美联社引述美国国防部消息指,侦测到两个不同地点有导弹发射,并在外大气层相撞,但中国事前并无通知美方。以美国对全球火箭发射的检测能力,第一时间确认中国发射大功率火箭,并紧张地跟踪一直到两弹相撞,才判断是一次反导弹拦截试验。五角大楼抱怨事前未获通知是毫无道理,中国在境内进行军事行动具有高度保密性质,连事后公布也有选择性的权利;美军开口无非表明他关注中国发展反导侦听技术,并对全过程尽收眼底。
美国国务院急忙探询中国试验反导侦听技术真正的意图,但不认为中国的反导弹侦听技术试验与美台军售有关。美国国务院官员还说,新一波对台军售还在作业之中,尚未最后决定。前一句是明知故问,解放军的防空导弹不对付美国印度,难道去防备伊朗不成?后一句是留后路,既然中国亮出王牌反对美台军售,美国多少要买点账。
中外媒体多有报导红旗9防空导弹是这次中国反导弹拦截试验的主角。但是据数据显示;红旗9导弹射高只有27公里,同苏俄的S-300PMU2地空导弹射高27公里以及爱国者导弹射高24公里都在大气层内。只有美军“标准3”导弹才能击中几百公里高的中远程导弹。难怪有人指中国反导拦截技术世界第二。
笔者怀疑这个“世界第二”有点自大。日本和以色列一直参与美国“标准3”导弹的研制及试射,共同享有太空反导弹拦截技术,可以说与美军并列第一。苏俄防空战斗力号称世界第一,中国向来引进“老大哥”的防空导弹,近年拿到S-300PMU地空导弹仿造出“飞腾2000”,再想买S-400 导弹而不得。难道俄罗斯都不具备太空反导拦截技术?几十年前的宇宙飞船对接又怎么解释!

[附录]
马鼎盛:中国在大气层拦截导弹建立威慑双保险
(2010-01-12 09:21:22)马鼎盛对中国反导试验进行解读:
  主持人:首先我们想跟您请教的是这次反导拦截是属于陆基中段试验,而陆基和中段各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马鼎盛:首先陆基他说是境内,就是中国大陆,陆基就是在陆地上面,并不是在空中发射,也不是在海上发射。中段就是说,来袭的弹道导弹,一般是分初段、中段、末段。初段就是在敌方发射,在大气层当中,中段就是已经穿出大气层,在太空中间运行了,末段就是重返大气层,奔向目标。
  中段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太空中飞行,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中国现在高调地宣布了这次试验,一个是为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因为它在太空大家都看得到。
  再有一个就是向各方面宣示,友好的也好,不怀好意的也好,说明中国有这个能力,在拦截弹道导弹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一次是拦截技术试验,并不一定是用实弹射击,把靶弹打下来,但是靶弹在中段,也就是在太空中飞行的时候,它是在被严密监视的。首先是要发现,然后是要跟踪,再后是锁定,最后一条是拦截的试验。拦截的试验可能是用载波、光波、雷达等等,总之是试验成功了。这一段说明了中国在反导试验上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然后在敏感的时刻,也可能是对美国对台军售的一个亮剑。
  主持人:马先生,刚才你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到了,中国外交部最近强调说实验性防御性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是您怎么进一步去解读这样的一个说法?
  马鼎盛:外交部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等的外交部说话都是这样,让你抓不到把柄。但是越说不针对任何国家,像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要小心了。因为美国在中国大陆的周边,它的反导就不是试验的问题了,已经是进入了实战的部署阶段,对中国的弹道导弹是一个威慑。中国现在和美国的弹道导弹方面是各有所长,你能毁灭我,我也能毁灭你,只不过是次数的问题。
  但是在反导问题上面,美国是一大独霸,中国在2007年初曾经亮了一会剑,用弹道导弹打掉了一颗自己报废的气象卫星。这一回又有新的发展,我想这已经不是红旗九能够达到的水平了,是更高的水平。
  因为它是在中段,中段是大气层以外,恐怕是在二、三百公里的高度,已经不是一般防空导弹几十公里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成功的试验。虽然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是任何国家如果是想要用弹道导弹打击中国的话,它不但遭到核反击,而且还会遭到拦截,这个就是双保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