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 |
中美军方鼓励创新,认识“兵无常势”驾驭不确定性
2009年10月4日
近日,《中国国防报》撰文;“信息化军队本质上是创新型军队”,探讨未来战争的理论及准备。解放军正面观察美军近年军事变革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结合中共中央下达的战略任务,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通过技术优势获得战略优势,就必须进行切实的组织机构改革,来提高武装力量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军要努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一战略判断,是对中国面对的不确定安全环境总的概括;是对解放军所担负的军事任务总的规定。中国应当创新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队结构、作战方式、指挥方式和保障方式。应对不确定性,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超常的预见力,需要多种预案、多手准备,需要弹性和灵活性;才能驾驭不确定性。
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美军不存在完成了转型的时刻。相反,五角大楼创造持续转型的文化,使美军总是比任何潜在对手领先几步。这种文化,鼓励创新和明智地冒风险。美国防部指出,“转型战略是个关于大规模创新的战略”。中国研究美军推进军事转型的战略框架发现,变革也好,转型也罢,实质上都是以战略创新为导向的军事机制,即制度化的军事创新。美前陆军参谋长新关上将对中校、上校们说;是你们将领导指挥20年后的陆军,你们自己要考虑怎样变革,更要鼓励和支持下级军官去寻找未来陆军的方向。在美陆军转型的白皮书中,首次使用了作战标图,其意图是要求美国陆军部队,像打仗一样推进军事变革。新的军事理论来自基层,很有点“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味道。美军是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诞生的,装备低劣、缺乏训练的民兵在以弱敌强的游击战中创造了散兵战术;发挥人民战争的特点终于打败正规而死板的英军。到今天发展为武器超强的美军,还保存“创新和明智地冒风险”的建军精神;中国的同行敏锐地觉察到假想敌的软实力优势。
作为武器装备弱势的一方,解放军在信息化战场上不仅面临海、地、空、天一体化精确火力打击的威胁,还面临着高强度电子干扰、网络攻击和各种新概念武器打击的威胁。因此,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综合防护体系,建立军民融合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是防御一方的必然选择。《中国国防报》认识到;军队向信息化转型路线图,单靠技术专家是描绘不出来的,只有军事理论专家,军事指挥员、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才能做出科学的设计。其中的军事指挥员也应该包括广大士官和老兵,他们在战场和演习第一线获得以鲜血和生命换取的经验教训,是军队向信息化转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