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合格的电视人

标签:
杂谈影视圈电视人剧组制作团队 |
分类: 电视行业职业与就业 |
其实讨论如何做人没啥意义,而且有点儿蠢。。。。。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好走或者不好走,都是自己的路。
别人说啥其实都没用。
平和也好,嚣张也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儿,可以随意!
但涉及到职业发展,就不能任性了。
除非你不想要”钱途”了。
尤其对于“影视行当”,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因为影视行业属于团队合作型的行当,不靠个人英雄主义。
在实际节目制作中,大到剧组,小到制作团队,影视节目都是以团队为基础进行拍摄、制作的。
要想把事儿办成,大家都必须遵守规则。
不遵守的话,即使你才华横着溢,也得给清出去。。。。。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影视人”呢?
“要把自己当事儿,但千万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1、要把自己当事儿
首先必须”把自己当事儿“,因为你承担的工作是节目中的一个环节。
你的成败将决定整个节目是否成功,所以你很重要。
记得N年前做综艺节目,录影时有一个岗位叫“暖场”。
工作内容就是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配合拍摄。
这个岗看似很简单,谁都能做。
但有一小朋友愣是把这个活儿干到了极致,当时京沪两地十多档栏目都用他暖场。
开创了“打飞的,做暖场”的先河!
把自己当事儿,把自己干的活儿当事儿。。。。。
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以当年的“欢乐总动员”为例,从制片一路快跑升到总监的小朋友N多!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把干的活儿当事儿是前提。
如果没有职业技能,把自己当事儿就是一个笑话了。
前两天在群里和网友讨论技术标准,说到了字幕。
他说他现在做字幕主要是模仿,总结。
其实他能去模仿、总结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他毕竟知道,做字幕是有标准的。
没有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欢乐总动员》做节目的一个故事。
在2000年的时候,电视栏目基本都是雇佣台湾的总监,而做节目基本靠模仿。
欢乐传媒也不例外。
不过这次老板不知道咋想的,居然雇了一个不懂技术的总监。。。。。
可能他认为既然是模仿,那么用谁其实都一样?
这位总监来了之后,还是按照老规矩,扒台湾的节目,模仿着做。
而且他亲自盯着扒,要求每个字幕都要模仿的一模一样。
本来这没我啥事儿,突然他派一个小朋友来找我,说要商量技术问题。
这下我有点儿晕。。。。。。,他谈技术?咋谈?
而且来的小朋友脸色怪怪的,貌似憋不住笑的架势。
过去一看,我也醉了。
除了这位总监,在场的人脸都憋的通红。
这位总监指出,台湾节目的字幕上有一个闪动的边包着,而大家都模仿不出来。
问我是该怎么做?
当时我就晕了,没法回答。
实际上没有边,他说的边是由于录像带信号不好,而产生的爬行线。。。。。。
不到一个月,这位总监就离职了。。。。。。
所以把自己当事儿得有实力担当,如果无实力还要当事儿,就是狂妄了。
2、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大家都喜欢跟影视行当沾边,为啥?
影视是媒体,有光环。
沾上的人身上也就镶了层亮边,好处多多。
最起码人家提起来,某导演、某摄影,有名气好办事儿。
即使一个演员副导演,也会有MM跟他说“我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
。。。。。
但实际上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戏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戏”。
你所以风光是因为你参与了这部戏。
而不是因为你造就了这部戏。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部戏都是集体项目。
从主创编剧,到导演、主要演员、摄影组。。。。。。
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共同来完成。
所以即使少了你,这部戏该风光照旧风光。
多了你,这部戏不灵还是不灵。
世界级的大导演、大明星拍烂片比比皆是,就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是你风光,是因为你“用”了这部戏。
“用”这个词儿在影视行当很流行。
通常来说,大家都不介意相互”用“一下,因为影视是集体行当,多个朋友多条路,“用”一下也没啥损失。
我们常看到的“周杰伦的御用。。。。。”之类的宣传,也是“用”。
但“用”也得讲个度,“用”不是“利用”。
你可以“用”于自己发展,但不能给用到其他项目上,给人家带来损失。
那以后就没人让你用了。。。。。。
所以啥时候也“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而且“用"是有时效性的。
俗话说的好,好汉不提当年勇!
总不能拍了一部戏、做了一档节目,好几年一直用。
“我是某某栏目的总监”。。。。。。
晕,这个栏目都停播好几年了,你这么说会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我是某某电影的执行导演“。。。。。。
这部电影是哪年的?
江山代有英才出,即使是英雄也有迟暮,你不能指望别人一直念着你。
这么玩儿会闹笑话的。。。。。。
还是那句话”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在一线混,自然没人敢不把你当事儿。
你不在一线,自己把自己当事儿也没啥意思。
海达郝老师
2015.07.16
关注微信公众号:HD64028800
或者扫一扫,看郝老师最新文章: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好走或者不好走,都是自己的路。
别人说啥其实都没用。
平和也好,嚣张也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儿,可以随意!
但涉及到职业发展,就不能任性了。
除非你不想要”钱途”了。
尤其对于“影视行当”,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因为影视行业属于团队合作型的行当,不靠个人英雄主义。
在实际节目制作中,大到剧组,小到制作团队,影视节目都是以团队为基础进行拍摄、制作的。
要想把事儿办成,大家都必须遵守规则。
不遵守的话,即使你才华横着溢,也得给清出去。。。。。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影视人”呢?
“要把自己当事儿,但千万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1、要把自己当事儿
首先必须”把自己当事儿“,因为你承担的工作是节目中的一个环节。
你的成败将决定整个节目是否成功,所以你很重要。
记得N年前做综艺节目,录影时有一个岗位叫“暖场”。
工作内容就是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配合拍摄。
这个岗看似很简单,谁都能做。
但有一小朋友愣是把这个活儿干到了极致,当时京沪两地十多档栏目都用他暖场。
开创了“打飞的,做暖场”的先河!
把自己当事儿,把自己干的活儿当事儿。。。。。
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以当年的“欢乐总动员”为例,从制片一路快跑升到总监的小朋友N多!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把干的活儿当事儿是前提。
如果没有职业技能,把自己当事儿就是一个笑话了。
前两天在群里和网友讨论技术标准,说到了字幕。
他说他现在做字幕主要是模仿,总结。
其实他能去模仿、总结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他毕竟知道,做字幕是有标准的。
没有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欢乐总动员》做节目的一个故事。
在2000年的时候,电视栏目基本都是雇佣台湾的总监,而做节目基本靠模仿。
欢乐传媒也不例外。
不过这次老板不知道咋想的,居然雇了一个不懂技术的总监。。。。。
可能他认为既然是模仿,那么用谁其实都一样?
这位总监来了之后,还是按照老规矩,扒台湾的节目,模仿着做。
而且他亲自盯着扒,要求每个字幕都要模仿的一模一样。
本来这没我啥事儿,突然他派一个小朋友来找我,说要商量技术问题。
这下我有点儿晕。。。。。。,他谈技术?咋谈?
而且来的小朋友脸色怪怪的,貌似憋不住笑的架势。
过去一看,我也醉了。
除了这位总监,在场的人脸都憋的通红。
这位总监指出,台湾节目的字幕上有一个闪动的边包着,而大家都模仿不出来。
问我是该怎么做?
当时我就晕了,没法回答。
实际上没有边,他说的边是由于录像带信号不好,而产生的爬行线。。。。。。
不到一个月,这位总监就离职了。。。。。。
所以把自己当事儿得有实力担当,如果无实力还要当事儿,就是狂妄了。
2、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大家都喜欢跟影视行当沾边,为啥?
影视是媒体,有光环。
沾上的人身上也就镶了层亮边,好处多多。
最起码人家提起来,某导演、某摄影,有名气好办事儿。
即使一个演员副导演,也会有MM跟他说“我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
。。。。。
但实际上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戏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戏”。
你所以风光是因为你参与了这部戏。
而不是因为你造就了这部戏。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部戏都是集体项目。
从主创编剧,到导演、主要演员、摄影组。。。。。。
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共同来完成。
所以即使少了你,这部戏该风光照旧风光。
多了你,这部戏不灵还是不灵。
世界级的大导演、大明星拍烂片比比皆是,就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是你风光,是因为你“用”了这部戏。
“用”这个词儿在影视行当很流行。
通常来说,大家都不介意相互”用“一下,因为影视是集体行当,多个朋友多条路,“用”一下也没啥损失。
我们常看到的“周杰伦的御用。。。。。”之类的宣传,也是“用”。
但“用”也得讲个度,“用”不是“利用”。
你可以“用”于自己发展,但不能给用到其他项目上,给人家带来损失。
那以后就没人让你用了。。。。。。
所以啥时候也“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而且“用"是有时效性的。
俗话说的好,好汉不提当年勇!
总不能拍了一部戏、做了一档节目,好几年一直用。
“我是某某栏目的总监”。。。。。。
晕,这个栏目都停播好几年了,你这么说会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我是某某电影的执行导演“。。。。。。
这部电影是哪年的?
江山代有英才出,即使是英雄也有迟暮,你不能指望别人一直念着你。
这么玩儿会闹笑话的。。。。。。
还是那句话”别把自己太当事儿“。
在一线混,自然没人敢不把你当事儿。
你不在一线,自己把自己当事儿也没啥意思。
海达郝老师
2015.07.16
关注微信公众号:HD64028800
或者扫一扫,看郝老师最新文章:

前一篇:松下手持4K机AG-DVX200
后一篇:微电影工作委员会成立,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