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mianbao930朋友关于BMD的回复

标签:
redone艾丽莎数字电影网剧微电影 |
分类: 小高清、单反、单电资料 |
首先对@mianbao930朋友表示感谢!
从郝老师在新浪开博到现在,你给我写的评论是最长的。
而且谈的都是技术不撕逼,牛!
新浪博客的回复字数限制很烦人,下面我拷贝过来做个整体讨论。
我讨论设备目地就是确定下这款机器的用途。
因为很多朋友、学员现在手里有这机器,但用的不顺手!
下面是@mianbao930的评论:
1、BMD的老总很早之前已经说过。。BMD的机器不是给拍电影用的,而是给广播系统用的。。拍电影有什么画质标准我不清楚。。不过拍影片如果不布光上至艾丽 莎下至手机都没法拍出优良的画面。。还有BMD多噪点是因为电影机CMOS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传感器基本都是固定在800iso.。然后再用EI这一个东 西来进行冲压,过程类似胶片。。电影机跟普通摄像机的定位差别在于电影机是追求胶片感觉,而摄像机则需要画面纯净。。而两者的播放平台特性都有很大的区 别。。要解决电影机的“噪点”问题只需要把EI压低即可。
2、当然不拍新闻类。。广播除了新闻外还有纪录片,节目之类,如果画质要求比较高的纪录片,例如是风景纪录片,BMD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郝老师你要明白。。摄像机有很多种定位。。每种定位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啊。。。。就像不能用广告跟电影的画质去评价纪实类纪录片。
3、问题又来了。。。噪点也有分好多种。。。正常曝光下。。BMD机器出来的那些颗粒不算是噪点。。而是一些仿造胶片颗粒的东西。。。而曝光不足下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噪波。。。广播领域里的人看曝光多数是看屏幕。。而拍灰片的人都知道。。看屏幕审曝光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4、而且布光讲究的东西特别多。。。例如亚当斯曝光区域这些学说。还有合理使用测光表跟各种技监。会对使用电影机的时候能够把握好精确的曝光。。当然BMD设 计的时候加入了不少帮助拍摄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跟自动曝光。。。但实际使用下来。。这两个功能都有一定的弊端。。要慎用。
5、其实我也是广播领域内的一份子。。刚好处在你说的那个技审部门。。也尝试过使用BMD跟国造的视频制作公益广告。效果都是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想在电视上获得所谓的电影感,更多时候是需要把IRE降低10%。。很多时候就会被同事形容为拍鬼片了。。不过这也是在有对比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问题
可以看出你对BMD、画质看来是很做了一些研究。
长期以来,关于画质的讨论一般以撕逼为结局,因为大家考虑的方向不同,很难统一。
用你的话说就是“电影机跟普通摄像机的定位差别在于电影机是追求胶片感觉,而摄像机则需要画面纯净。。而两者的播放平台特性都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摄像机的画质看用途。
实际上也是这样的电影、电视剧、广告、婚礼对画质的要求都不一样。
举个简单例子,婚礼拍摄要求高饱和,艳丽。但放到电视台技审都,这一条就得给毙掉。。。。。
电影追求胶片感,包括噪点。
昨天一群里的朋友说,他用BMCC拍东西,后期要加噪点,就是为了胶片感。
但如果你这样拍了条新闻,过技审,那就是“杯具”了。
关于电视台技审,历史记忆比较痛,尤其是教育台。。。。。
至于电影,当年做数字电影都是跟CCTV6签约,院线没打过交道。
审片好像没碰到噪点问题,当时都是用数字摄像机索尼790、750啥的拍,就是数字机,也不追求胶片。
而且审的也不那么严,有一次摄像失误,一部片子有N多镜头后焦虚,人的脸都肉了。。。。。也过了。
如果是院线怎么审,噪点是不是问题就不知道了。
好!现在我们回到BMD,看下BMD适合哪种画质的节目。
先看@mianbao930朋友的观点:
还有BMD多噪点是因为电影机CMOS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传感器基本都是固定在800iso.。然后再用EI这一个东 西来进行冲压,过程类似胶片。
那就是说BMD走的是影片的路子,最求的是画质。
而走影片路线的机器
不过拍影片如果不布光上至艾丽 莎下至手机都没法拍出优良的画面。
这个观点跟我的相同,也就是BMD"吃光“。
说到这儿,其实BMD拍数字电影明显很合适。
但问题是这块儿已经有人占了,无论是艾丽莎还是RED,明显没给BMD留地方。
数字电影不行,那就微电影、网剧吧!
网剧目前是两级分化。
一种网剧是时长十几分钟的,预算通常在5000元一集左右的低预算。
另一种则是时长45分钟的标准网剧,一集预算就比较恐怖了,跟标准剧有一拼。
目前低预算网剧从单反开始,用啥设备的都有。。。。。
而高预算的已经开始用RED小红啥的了。

所以BMD用在网剧应该有余地。
至于微电影,也分为商业性、娱乐性两个方向。
商业性的就是有企业投钱的广告性微电影,例如可口可乐啥的都做过。
这种微电影预算很高,设备也是向高看。
是否用BMD,哪得看BMD的努力了。
而娱乐性的则是团队自发拍摄。
设备方面则是从简,尤其是灯光方面。。。。。
这个领域倒是不存在不用BMCC的问题,关键是用不好。
由于预算、团队实力方面的问题,选择5D3、GH4的更多些。
下面我们再看下在广播电视方面,很明显新闻、专题类的常规节目不太可能使用BMD。
目前我国几级电视台基本上是”小高清“+”蓝光“+”松下P2"。
这个方面主要是有一个央视示范效应。
我们再看下@mianbao930朋的观点:
当然不拍新闻类。。广播除了新闻外还有纪录片,节目之类,如果画质要求比较高的纪录片,例如是风景纪录片,BMD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郝老师你要明白。。摄像机有很多种定位。。每种定位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啊。。。。就像不能用广告跟电影的画质去评价纪实类纪录片。
记录片确实需要高画面,例如DISCOVERY,有标准的摄像团队、录音团队。
如果拍这样有团队的纪录片,自然没有问题。
但如果是个人或者小团队,没有光环境控制能力,纯记录拍摄。
不知道最后电视台收购的时候,对噪点怎么看?
纪录片方面我没操作做,这个方面还真不知道。
但如果是像前一段时间在广电总局获奖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片子。

还是追求画面干净的。
从下面的两条回复来看,@mianbao930朋友BMD使用经验可真不少。
3、问题又来了。。。噪点也有分好多种。。。正常曝光下。。BMD机器出来的那些颗粒不算是噪点。。而是一些仿造胶片颗粒的东西。。。而曝光不足下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噪波。。。广播领域里的人看曝光多数是看屏幕。。而拍灰片的人都知道。。看屏幕审曝光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4、而且布光讲究的东西特别多。。。例如亚当斯曝光区域这些学说。还有合理使用测光表跟各种技监。会对使用电影机的时候能够把握好精确的曝光。。当然BMD设 计的时候加入了不少帮助拍摄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跟自动曝光。。。但实际使用下来。。这两个功能都有一定的弊端。。要慎用。
总结一点,就是BMD机器要拍出好画面,对人员、辅助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适合团队,不适合单兵。。。。。
最后一点,如果电视台现在的审片人员都这么技术强悍,真是个好消息。
N年前,技审的朋友都是不懂技术,只看示波器,划叉。。。。。
海达郝老师
2015.06.20
关注微信公众号:HD64028800
或者扫一扫,看郝老师最新文章:

从郝老师在新浪开博到现在,你给我写的评论是最长的。
而且谈的都是技术不撕逼,牛!
新浪博客的回复字数限制很烦人,下面我拷贝过来做个整体讨论。
我讨论设备目地就是确定下这款机器的用途。
因为很多朋友、学员现在手里有这机器,但用的不顺手!
下面是@mianbao930的评论:
1、BMD的老总很早之前已经说过。。BMD的机器不是给拍电影用的,而是给广播系统用的。。拍电影有什么画质标准我不清楚。。不过拍影片如果不布光上至艾丽 莎下至手机都没法拍出优良的画面。。还有BMD多噪点是因为电影机CMOS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传感器基本都是固定在800iso.。然后再用EI这一个东 西来进行冲压,过程类似胶片。。电影机跟普通摄像机的定位差别在于电影机是追求胶片感觉,而摄像机则需要画面纯净。。而两者的播放平台特性都有很大的区 别。。要解决电影机的“噪点”问题只需要把EI压低即可。
2、当然不拍新闻类。。广播除了新闻外还有纪录片,节目之类,如果画质要求比较高的纪录片,例如是风景纪录片,BMD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郝老师你要明白。。摄像机有很多种定位。。每种定位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啊。。。。就像不能用广告跟电影的画质去评价纪实类纪录片。
3、问题又来了。。。噪点也有分好多种。。。正常曝光下。。BMD机器出来的那些颗粒不算是噪点。。而是一些仿造胶片颗粒的东西。。。而曝光不足下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噪波。。。广播领域里的人看曝光多数是看屏幕。。而拍灰片的人都知道。。看屏幕审曝光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4、而且布光讲究的东西特别多。。。例如亚当斯曝光区域这些学说。还有合理使用测光表跟各种技监。会对使用电影机的时候能够把握好精确的曝光。。当然BMD设 计的时候加入了不少帮助拍摄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跟自动曝光。。。但实际使用下来。。这两个功能都有一定的弊端。。要慎用。
5、其实我也是广播领域内的一份子。。刚好处在你说的那个技审部门。。也尝试过使用BMD跟国造的视频制作公益广告。效果都是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想在电视上获得所谓的电影感,更多时候是需要把IRE降低10%。。很多时候就会被同事形容为拍鬼片了。。不过这也是在有对比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问题
可以看出你对BMD、画质看来是很做了一些研究。
长期以来,关于画质的讨论一般以撕逼为结局,因为大家考虑的方向不同,很难统一。
用你的话说就是“电影机跟普通摄像机的定位差别在于电影机是追求胶片感觉,而摄像机则需要画面纯净。。而两者的播放平台特性都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摄像机的画质看用途。
实际上也是这样的电影、电视剧、广告、婚礼对画质的要求都不一样。
举个简单例子,婚礼拍摄要求高饱和,艳丽。但放到电视台技审都,这一条就得给毙掉。。。。。
电影追求胶片感,包括噪点。
昨天一群里的朋友说,他用BMCC拍东西,后期要加噪点,就是为了胶片感。
但如果你这样拍了条新闻,过技审,那就是“杯具”了。
关于电视台技审,历史记忆比较痛,尤其是教育台。。。。。
至于电影,当年做数字电影都是跟CCTV6签约,院线没打过交道。
审片好像没碰到噪点问题,当时都是用数字摄像机索尼790、750啥的拍,就是数字机,也不追求胶片。
而且审的也不那么严,有一次摄像失误,一部片子有N多镜头后焦虚,人的脸都肉了。。。。。也过了。
如果是院线怎么审,噪点是不是问题就不知道了。
好!现在我们回到BMD,看下BMD适合哪种画质的节目。
先看@mianbao930朋友的观点:
还有BMD多噪点是因为电影机CMOS的工作方式不一样。传感器基本都是固定在800iso.。然后再用EI这一个东 西来进行冲压,过程类似胶片。
那就是说BMD走的是影片的路子,最求的是画质。
而走影片路线的机器
不过拍影片如果不布光上至艾丽 莎下至手机都没法拍出优良的画面。
这个观点跟我的相同,也就是BMD"吃光“。
说到这儿,其实BMD拍数字电影明显很合适。
但问题是这块儿已经有人占了,无论是艾丽莎还是RED,明显没给BMD留地方。
数字电影不行,那就微电影、网剧吧!
网剧目前是两级分化。
一种网剧是时长十几分钟的,预算通常在5000元一集左右的低预算。
另一种则是时长45分钟的标准网剧,一集预算就比较恐怖了,跟标准剧有一拼。
目前低预算网剧从单反开始,用啥设备的都有。。。。。
而高预算的已经开始用RED小红啥的了。

所以BMD用在网剧应该有余地。
至于微电影,也分为商业性、娱乐性两个方向。
商业性的就是有企业投钱的广告性微电影,例如可口可乐啥的都做过。
这种微电影预算很高,设备也是向高看。
是否用BMD,哪得看BMD的努力了。
而娱乐性的则是团队自发拍摄。
设备方面则是从简,尤其是灯光方面。。。。。
这个领域倒是不存在不用BMCC的问题,关键是用不好。
由于预算、团队实力方面的问题,选择5D3、GH4的更多些。
下面我们再看下在广播电视方面,很明显新闻、专题类的常规节目不太可能使用BMD。
目前我国几级电视台基本上是”小高清“+”蓝光“+”松下P2"。
这个方面主要是有一个央视示范效应。
我们再看下@mianbao930朋的观点:
当然不拍新闻类。。广播除了新闻外还有纪录片,节目之类,如果画质要求比较高的纪录片,例如是风景纪录片,BMD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郝老师你要明白。。摄像机有很多种定位。。每种定位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啊。。。。就像不能用广告跟电影的画质去评价纪实类纪录片。
记录片确实需要高画面,例如DISCOVERY,有标准的摄像团队、录音团队。
如果拍这样有团队的纪录片,自然没有问题。
但如果是个人或者小团队,没有光环境控制能力,纯记录拍摄。
不知道最后电视台收购的时候,对噪点怎么看?
纪录片方面我没操作做,这个方面还真不知道。
但如果是像前一段时间在广电总局获奖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片子。

还是追求画面干净的。
从下面的两条回复来看,@mianbao930朋友BMD使用经验可真不少。
3、问题又来了。。。噪点也有分好多种。。。正常曝光下。。BMD机器出来的那些颗粒不算是噪点。。而是一些仿造胶片颗粒的东西。。。而曝光不足下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噪波。。。广播领域里的人看曝光多数是看屏幕。。而拍灰片的人都知道。。看屏幕审曝光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4、而且布光讲究的东西特别多。。。例如亚当斯曝光区域这些学说。还有合理使用测光表跟各种技监。会对使用电影机的时候能够把握好精确的曝光。。当然BMD设 计的时候加入了不少帮助拍摄的功能。。例如自动对焦跟自动曝光。。。但实际使用下来。。这两个功能都有一定的弊端。。要慎用。
总结一点,就是BMD机器要拍出好画面,对人员、辅助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适合团队,不适合单兵。。。。。
最后一点,如果电视台现在的审片人员都这么技术强悍,真是个好消息。
N年前,技审的朋友都是不懂技术,只看示波器,划叉。。。。。
海达郝老师
2015.06.20
关注微信公众号:HD64028800
或者扫一扫,看郝老师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