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砸碎的“古董”
(2012-08-20 19:24:07)
标签:
天下收藏王刚元青花鉴宝护宝锤 |
通常情况,郝老师对于业界的“娱乐”资讯并不予以讨论。
原因很简单,郝老师现在做节目研究,而不是做《娱乐现场》。
而这些资讯也有多重涵义。
有的是为了“正义”、有的是为了“恩怨”、有的是为了“炒作”。。。。。。
如果你没有搞明白“状况”就去评论,不小心就会得罪谁。
那个,后果就很严重了。。。。。。
但这次关于《天下收藏》及砸古董,不得不说上两句。
因为这个话题涉及到了电视节目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明确什么是“电视节目”
很有示范意义。
如果从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儿就很简单了。
《天下收藏》只是一档节目,王刚也只是一个主持人。
砸“古董”怪不到王刚身上,甚至和节目组关系也不大。
原因很简单,这只是一个节目。
确切的说是做给观众看的一个节目。
而不是一个具有行政权力的机关单位。
作为持宝人,签署协议加入节目,就是接受了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
认可了节目组鉴定专家的能力。
就是给了节目组“砸”(不砸)的权利。
有义务通过这个行为来“娱乐观众”。
全部这个流程都是通过协议来完成的,由法律来保护的。
所以无论砸或者不砸,在双方确定协议的情况下,节目组都没有责任。
那个护宝锤是用来给观众制造效果的,可不是用来吓唬“持宝人”的。
《天下收藏》作为一档录播节目(不是现场直播,录制、制作完毕后播出),按照电视栏目通常的制作方式,每期节目都有一个编导来制作完成。
从节目的内容到节目的流程,都是由这位编导来负责。
拿《天下收藏》来说,这个编导首先要确定这期节目的“内容”,也就是说鉴定哪几个宝贝。
至于是从报名的人群中选,还是这位编导自己来拉人,那就是他自己的事儿了。
确定人选后,要和持宝人沟通,确定基本的权利义务。
选题成型后要报“主编”(责编)来审核。
看下内容是否合适,不合适的编导去改,直到通过为止。
然后就是发嘉宾、专家,出脚本、定录影时间。。。。。。一系列的流程。
到了现场录制,其实所有的细节都已经确定了。
走的只是一个程序而已。
录完了就是后期剪辑,在这个环节将对节目内容再一次筛选。
节目制作整个过程及其严谨,节目组、嘉宾专家、持宝人会有多次沟通,并签署法律文件。
所以不存在那种可能性,就是现场嘉宾、专家脑子一热就让王刚把人家的“宝贝”给砸了。
电视节目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观众可以直接看到。
“眼见为实”,所以观众会对电视节目很认可。
但这个观点未必正确,节目是“做”出来的。
海达郝老师
201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