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从看了报道,就念念不忘安江村。今天骑行的目的地就是它。往返45公里,很累,但很值。这个村子吸引我的地方,一是抗战时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搬迁到这里,中国画坛大师曾云集这里;二是村里的老宅子墙里都有许多螺丝壳。
一进村就被一片废墟惊住了,原来古滇名城的开发也涉及到这里。迷茫中看到废墟上站着个老乡,主动上前咨询,没想到67岁的段大哥热心给我做向导,让我了解了许多村里的故事,可惜没有全听懂。
老段首先邀请我参观了他的家。一个小四合院,有天井,两层楼,当代人向往的结构。可惜马上就要被推平了。
房屋土墙厚厚的,一定冬暖夏凉。门、窗、楼梯、柱子都是实木,有很多木雕,非常好看,老段说木雕被人偷走了不少。
房屋一看就年久失修,很长时间没有住人了。
天井有个抽水的井,据说地下两米左右就有地下水。
老段说他家是下中农,村里地主们的房子就更阔气了。图为在老段的老宅合影。
老宅的墙上都布满了螺丝壳,地下面就更多。
段大哥捡了几个给我看,他说“每个螺丝都有孔,说明是把肉掏走后被人倒在这里的”,不知道有没有考古学家来研究过。
别小看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历史上就有着“九寺二鼓楼绕安江”的美名。所谓九寺是:土猪庙、大佛寺、观音寺、龙王寺、五谷寺、关圣宫、玉皇阁、地藏寺、海宝寺,二鼓楼即东西两座古楼。其中的玉皇阁就成了国立艺科的画室。老段带我分别看了几个残留的寺庙,有的锁着进不去,只要能钻进去的,都进去看了看。
在几个寺庙中,当属清真寺最漂亮,保存的也最好,里面还住着人。
这个寺庙还挂着村委会的会标。
绕过废墟,来到三面环湖的国立艺专的旧址。
1939年,由北平国立艺专与杭州国立艺专合并组建了新的“国立艺专”。从湖南的沅陵,经贵阳辗转来到昆明,为躲避日机的狂轰滥炸,最后落户晋宁县安江村。时间虽然不长,但把艺术教育的薪火传承了下来。图为旧址的教室。
安江村的父老乡亲们,在那个非常时期,用他们宽广的胸怀,接纳和支持了落难而来的艺专师生,写下了光辉感人的一页。
从纷乱的城市转移到风景秀丽的安江村,流亡漂泊中的国立艺专的教育也逐步开始恢复正常。就在佛教寺庙的玉皇阁里,开展了现代美术的必修课——人体写生。尽管国立艺专在安江村仅一年的时间,但在战火纷纷的抗日战争年代却创造了艺术教育史上的奇迹。国立艺专在安江村的教师主要有:潘天寿,常书鸿,吴茀之,张振铎、关良等知名画家。而学生当中则有: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董希文等都算得上是国际上著名的画家。
左侧围墙和大门柱子上嵌着的一块《纪念碑记》,是曾经求学在此的云南省画家刘傅辉先生和毕业于国立艺专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苏天赐先生撰文,呈贡书家毛天浒书刻并立石,碑额“国立艺专旧址”几个篆书则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先生之手。
这里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已经是危房,大门紧闭。只能隔着铁门栏杆朝里看。中间是摇摇欲坠的玉皇阁,院子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古树,周围则是一转两层楼的瓦房。
村里的老宅子。
村里有三个湖。
老段是为数不多的钉子户,看得出他对村庄的眷念和不舍。拆迁能给村民带来富裕,新建的古滇名城也一定会辉煌,但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历史故事的村庄从此消失,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拆迁工作已经进行了半年了,一条宽阔的大道已经修到了村头,过不了多久,这个美丽、有故事的村庄就不复存在了。很庆幸今天来看了它一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