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永玉的大房子

(2005-10-28 12:13:12)

 

     黄永玉我是很熟悉的,但不认识。主要是能过媒体认识的,主要是因为我喜欢画,所以经常可以在相关媒体上看到他,好在黄永玉趣到晚年名气越大,慢慢的也不局限于艺术行档了,严然成为了一个公众人物,说起大艺家黄永玉稍有文化的人应该都知道点。很让我们钦佩的是,黄先生不仅能画画,而且画的还很杂,什么都能来,什么漫画、溱画、版画、书法、速写、雕塑、油画什么品种都尝试过了。当然,仅仅是是这些,黄先生的名气也只是在美术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更让人羡慕的是,黄先生还能写诗、写小说、写散文,而且写的散文还得过全国诗歌一等奖。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先生的多才多艺了。按理说,先生并没赶上一个好时代,战火纷飞,衣食不安,人心惶惶,艺术真不是一个求生传家的好行档。但黄先生硬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创造了不亚于他父辈那一带的传奇。

      应该说,黄先生最大的优势是有无限的激情,这是我最为敬佩的。无论是什么年代,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没有丧失生活的激情,都有不同介质的作品留传于世。比起同辈的艺术家,黄先生即入世又出世,始终活的逍遥快乐,甚至有时还走在时尚的前尚地带。其生活方式与态度常常成为时尚前沿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如果从真正艺术价值来说,黄先生在艺术史上的评价不会太高,黄先生虽然涉足画种较多,但真正有成就的还国画,国画之中以画大荷花最为入神,有创新的地方,其它风景画为一般的写生之作,人物画还没有逃离漫画的风格,书法上倒也说得过去,但显然说不上好。黄先生的大荷花用广告色大泼大染,远看是有一些镜界,特别是印刷品出来,很有看头;但如果从黑色上来看,显然是缺乏韵味,所以,先生也说过,我就画,不分什么种别,好看就行,(大概的意思)如果谁说我是中国画我跟谁急。我觉得这话也是不错的,艺术中介入的面较广的人,一般比较酒脱;如果用黄永玉与张仃先生比,是完全相反的一个境界,一个鲜艳,一个朴素;一个讲中国画的纯正,一个无所谓叫什么画。但并不妨碍他们都成为一代艺术大家。

     黄先生的有些作品,让你觉得缺乏功力,太随意,但你看过先生一幅水仙写生,就会改变看法,可以说先生越到看老其画越是“文人画”了。

随着时光的推移,先生的前辈与同辈都纷纷过去了,先生也成为这个时代相当当的大师级人物,这使我想起先生与白石老人的一个合影,还是一个小少年的样子,一晃80年过去了。

人的经事越多,就越倾诉的要求,这几年先生的几本回忆性散文集都获得了书市的极大追棒,一度成为畅销书。

    我写黄先生还有一个原因,黄先生也住在北京通县,这使得通县的艺术气氛越来越浓了。我当时选择通且居住,纯粹是因为便宜,且交通还算方便。随着居组的时间一长,我看到一个个艺术家都在这里栖身,就越发有一点兴备,就像当初到北京来一样,其实与我也没有什么关系。

       前几天看报载,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也通县住,看记者稿件说是在张家湾附近,还有宋庄画家村、这样看来通县还有一点人杰地灵的意思了。

一个地方因为有了某个亲人或熟人或你敬仰的人在哪里,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所有景观都沐浴在这个人的光辉之中。黄永玉在通县住我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的,从媒体上说黄永玉就住在通县的徐辛庄镇,但我不知道徐辛庄在什么的地方。一天我去通县的新华大街买了一张《通县地图》,想看看徐庄镇的具体位置,看看黄永玉在什么地方住。

     一个星期天,我和老婆智慧走路到瞳里,搭了个三轮车去徐辛庄镇。小车紧挨着五环路迅跑,一路上看来都是田野上的荒路,一看就是真正农村地界,只10来分钟我们就到了徐辛庄;这一年就是一个小镇,完全找不到所谓北京大都市的气氛,一派河北农村的景象。不一会儿,我们在镇中心的自由市场下了车,智慧看到一个卖毛线的商店就要进去看看,我们进去一看,全是各式各样毛线,这在城里是越来越少了,卖毛线还是我小时候有印象的事。我们一边买毛线一边与售货阿姨聊天,顺便打听一下黄永玉的住处,我就问这个售货员,你知道这有一个画家盖了一个大房子在哪吗?她说知道,出了门向东走,你在门口搭一个三轮车,三元钱就到。我们买完毛线出来,果然问到一个三轮车,一问还真知道;从自由市场向东,大概2公里的样子就到了,一所灰砖灰瓦颜色的庄园式房子就呈现在眼前。老实讲,这与我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媒体描述的有三千亩果林环绕、感觉它应在一个很大的开阔地上,四周静悄悄的,不时听到风吹树林与果树飘香声。实际上,这所房子就在一条公路的路边,离路不到100米,旁边还有一个凉亭,没有那么浪漫与诗意。但比我想象的豪华、繁杂,说俗了点完全是个地主老财的庄园感觉。

     我们当然进不去,还没走到门口就听到狗的叫声,我们只是在门口转一转,看见房四周都是果树,稍远一点是一些小树林。虽然我对黄永玉真如此之热爱,但先生并不认识我们,这也是正常驻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整个建筑是青灰色,三进院落,东角与北角都有角楼,看上去真的很气派。

 

     房子路边有一个供人休息的亭子,听媒体报道说,以前亭子上有两个字:侃亭,后来不知是谁给偷走了,于是就成了无字亭,黄永玉从此也不再写字。

我们转了一圈,看着空空档档地方,出现这样一座大房子,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这房子有好几千平米吧!只是无缘进去感受,在外面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庄园,看看表面都无不透着大户人家的气派。不知道黄先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选择这里呢?前段天看报道,张仃先生选在房山十渡的一个地方盖的房子,我想像着那个地方应该比黄先生这里有诗意。

当然是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上苑的艺术家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曹雪芹选择香山,各有各的特点吧!黄永玉虽然年经大了但还保持着年轻人才有的激情,个性与生活方式一点没变。从媒体的多方报道看,他是活的那样快活,一点也不亏待自己。

    房子里边,我是进不去的,在外边看看都让人感受很多。里面的情形很多媒体报道过,看到过哪阔大的荷花池,与室内中西合璧式的陈设,真是叫人羡慕呀。

比如说,有记者问他你的画价是怎么定的,他说随心而定,我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买不出去就放着。多么豪气的状态,人生活到这个状态足矣。

想想我们有多少人都在为生活奔忙,而且是“专业赚钱”的,与黄永玉相比真的是差的太远了,人家是因为爱好,赚钱只是附带的。人活着,想明白了就是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生活的才有价值吧。

    黄永玉在六处盖有大房子,北京两处,意大利一处,湖南湘西两处,香港一处,真是人生无处不为家。黄先生作为画家是相当成功的,作为一个作家,诗人,也非常成功,完全是靠艺术打天下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并没有干其它什么事,经过这么多风雨,终成大家。想想我们现代的人,和平年代仅仅是为了工作,生存还不断受到危协,真是不能比。

最近一段时间,宋庄附近新盖了一个房子,叫“运河岸上的院子”,一听就是有艺术倾向的人所为。他们在自己的楼书中说,此处紧靠中国最前卫的艺术聚集地宋庄镇,艺术大师黄永玉与你毗邻而居。与宋庄是邻居不假,但与黄先生在一起就差的远了,为什么开发商们要这样说呢? 确实因为黄永玉的名气太大了,把黄先生拉上可以增加他们房子的卖点。

有时,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总能看到黄先生的书,或别人写黄先生的,虽然没见过,但感觉他就在你身边走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蓝道的天空
后一篇:宋庄的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