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演绎不了城里人,那我索性先演好乡下人也不挺好吗?这时,我和陈国军导演重逢于《迎春花》剧组,冯德英的“三花”作品之一。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人民在后方生产、革命的事情。这个时期我想叫它“火红的年代”。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斗志昂扬而信仰坚定。我演女主人公“春玲”。火红年代的女子,自然有火的特征。活跃坚定、执著、赤诚相见。《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原班人马,合作起来自然又多了一份默契。
这次拍摄,又正值隆冬,来本身体循环不好的我饱受严寒之苦。但火红年代的事迹也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心里好像总有一股火苗在燃烧。现代都市不正缺少这种团结和激情吗?筒子楼隔开了我们的空间,也隔开了我们的心灵了吗?
拍摄中途过年放假,我走了一趟美国。在那里,我参观了造梦工厂好莱坞。当我看到工厂里的仿真地震、仿真火灾、仿真洪水、仿真太空大战……我惊呆了。他们的电影技术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如果我们不用功,我拿什么和人家比?从好莱坞出来,我没有说一句话。我对电影艺术究竟有多少迷恋?
是不是我连迷恋都没有做到?那么,你怎么敢称你是北京电影学院——亚洲惟一的一所电影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呢?我真的惭愧。要做一名优秀的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这种信念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滋生的。无论如何,我都要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微小分子。不管能力大小,水平高低,我都会与中国的电影一起并肩作战。因为这个分子心里还有火,还有年青人的昂扬斗志。
中国的电影,如果能像火红年代里的人那样同心协力,不遗余力献身于电影事业,那么我想中国的电影事业也定能够进入一个火红年代!能够进入一个红红火火的年代!况且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由于对西方电影技术的这种震惊,拍完了《迎春花》,我来到了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基地——西安。我想看一看黄土地的粗犷,我想闻一闻红高梁的气息。我想看到麦苗由青到黄,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