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蜒河,我的母亲河
作者|魏春媛
一直有种情愫不想提起,亦不想丢弃。把它放在朦胧的意蕴中,意想着它又一次清晰。蚂蜒河,这条令我魂牵梦绕的河流,不止一次地进入我的梦乡。
今天当我踏上家乡的这片土地时,浓浓的思绪,说不清是心灵深处的呐喊,还是尘封心底的思念。那涓涓流淌的蚂蜒河犹如血液,静静的流入我的心田,激荡的新潮涌起层层波澜……
独自行走在蚂蜒河的岸堤,怀想着一些岁月行进着的时光,总是不时地频频回望。交错的时光像一场太阳雨,淋湿了我的记忆。我在河岸的小石头里寻找着花开的声音,寻找着儿时天真稚嫩的表情,还有事物间闪现的气息。
走着走着,突然感觉有风袭来,而风中的影子不解风情,勾起我的回忆,我的渴望。潺潺湲湲的蚂蜒河啊,你像一个模样初成的大家闺秀,从浩浩荡荡的大地,从我人生的起点,涓涓地流进了我的生命里。你汹涌激扬和百折不回的毅力,给人以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然而,你在我儿时梦里的,却是另一种月光,另一种人生。我与我故乡的许多人,在阳光与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感受着你的静谧。这一刻,仿佛又看到自己年少的时光跃然成花……
蚂蜒河,我的母亲河;你是我生命的颜色,你是我跳动的脉搏。你虽没有湖的妩媚,江的奔放,海的辽阔;而你独特的魅力,却赋予了我以顽强、坚忍、凝重的气质。
这里的山,因着你的滋养而青岱如荫;这里的土地,因着你坦荡的品格,而富有诗意。你静止时的安祥、恬淡,宛若一位娴静的女子,在月光下抒写着绵绵不息的往事。
“殷殷游子心,悠悠故乡情”。童年的蚂蜒河,已安静、深沉却又略带忧伤地走进我的生命。无论光阴怎样流逝,无论河水堆起多少沙洲,你在游子的心中始终风华绝代。
你看,那拦河坝上皎洁的月光,延寿大桥上的每一缕夕阳;都书写着奉献着的荣光。百年延寿,已在你腾飞的身影中起航。
我一遍一遍默念着你的名字,蚂蜒河,我的母亲河——
当我再次走进你的梦乡,寒冷的冬天也会鸟语花香。
当我再次回到你的身旁,我的心儿将不再孤独流浪。
今夜,就让我为你吟一首诗吧,以心瓣作纸,以深情调墨,唱一首人间大爱祝福绵长的歌。
让我真挚的情感与单薄的风韵,一同溶进你蹉跎的岁月;
让你澎湃的浪花载着我,梦回故乡……
2005.5.6修改于2013.6
(刊发于《延寿文学》2018第1期)

作者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拍摄于延寿县
【原稿】玛延河——我的母亲河
当我踏上家乡这片沃土时,浓浓的思绪,说不清是心灵深处的呐喊,还是尘封心底的思念。那清清的延河水犹如深潭的阑,静静的流入我的心田,激荡的心湖,涌起层层波澜……
玛延河,我的母亲河;玛延河,你是生命的河。你虽没有湖的妩媚,虽没有江的豪放;但你有你独特的魅力。你的静止是那样的安祥、恍若一位娴静的女子,在月光下抒写着绵绵不息的往事。玛延河啊,你的柔韧和刚强,倾注于你的儿女以顽强的思想和凝重的气质。这里的山因着你的粗犷而温柔,这里的土地,因你的景致而富有诗意;参天的松柏因你的滋润而青岱如荫。你的爱孕育了无数的生灵;也养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你就象血管里流淌血,滋养着这片希冀的土地,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的生机。那一望无际的金秋,是丰收的欣喜;是幸福的象征。举目望月,把酒谈天;话似清泉流畅,那是何等深情的夜之曲啊!!那小小的浪花,倾诉人们的喜悦,也卸下劳动者一身的疲惫。潺潺的流水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枕一帘涛声进入了梦乡!
啊!玛延河,梦中闪现你腾飞的身影;啊!玛延河,梦中听到你欢快的笑声!多皱的脸庞编织的是一部沧桑的历史。百年延寿令人回眸,你已经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延河两岸稻谷飘香,金色的万寿菊涌动着多情的微笑,那拦河坝上皎洁的月光,延河大桥上的每一缕夕阳;都吟唱着奉献者之歌。是你的无私,悬起夜晚的七彩长虹;照亮着归家的夜行人,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殷殷游子心,悠悠故乡情。当我再次走进你的梦乡,我的身影将不再孤独流浪。我要在月光下为你低吟浅唱,让干涸的诗情,载着游子的思念,一起溶进了故乡的小河。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无论河水堆起了多少沙洲……
延寿县简介:
延寿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于哈尔滨市,地处张广才岭西松花江右岸,玛延河中下游。南、东南、西南与尚志市为邻,北和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全县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山区农业县份。全县辖5镇4乡(合并前为15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合并前为176个行政村),486个自然屯,总人口25.9万人。境内有汉、朝鲜、满、蒙古、回、壮、锡伯、侗、苗、达斡尔、赫哲、黎等12个民族聚居,汉族占总人口的92.8%。
延寿县经历历史的考验,被国家定为革命老区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延寿县曾是哈东军分区、专员公署和松江省委、省政府的驻地,是当时北满根据地的政治中心,韩光、冯仲云、李兆麟、赵尚志等抗日将士都曾在延寿留下过战斗的足迹;毛华初、邹问轩等革命人士也都曾在延寿生活、工作过。延寿人民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
2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