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邪:小说是城市文化的传播文本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报道 |
会后,莫小邪接受了合肥新浪乐居的独家采访,与本站编辑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对当下城市文学以及合肥的文学圈的评价,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非常喜欢你的《后海烟民》这部小说,感觉你的小说写得非常细腻,耐人寻味,请问,你在写这些小说的时候,初衷是还原生活还是虚构生活?
答: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小说作品是"城市文化"的传播文本。毫无疑问,<后海烟民>是写北京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大家比较耳熟的短篇。意在体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他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存在困境。至于,还原生活与虚构生活,对我来说都一样,生活就是我最新的长篇小说<何不醉在人间>。我始终认为城市小说不一定都是在描写酒吧和新人类。城市文化包罗万象,正如北京这座城市始终是一座包容与接纳的移民城市。同样,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合肥的今天,就是北京的昨天。
问:说到北京想到王朔、上海有王安忆、江南这一路是苏童、武汉是池莉——现在你又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北京生活,城市文学符号已然各自确立,你觉得合肥有没有可能确立自己的城市文学符号?
答:合肥完全有自己的文化艺术氛围,我认识一些合肥的媒体/商业/文艺界朋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为合肥这片土地增添一份儿"文化"力量。.因为一些文化人与艺术家的聚集一地生活,从而有了地域文化,城市文学之说。其实,归根到底还得看人."城市""乡镇"都是人类发展创造出的栖息地,为何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担心地域文化不同所带来的交际与生活障碍?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到底是自卑还是自信?需要警惕,文化上的入侵比武力入侵更可怕。当今中国社会,外来文化泛指"美国文化",我家附近的麦当劳与肯德基的数目远远在老北京炸酱面之上。我自己也在文化上是一个"罪人"。只有少数人懂得,并有所支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一切自有动人之处。
问:有人说一些作家的眼光和笔总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某一时代,着眼过去,对当下的生活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屑于去表现。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答:人是感情动物,有些作家生活在城市多年,内心依旧忘不了上个世纪生活的环境,这也没错。毕竟在我们的国家,历史遗留下许多令人遗憾的"伤疤"。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我相信许多作家不想忘记"痛"。
问:您觉得网络文学会不会成为城市文学的主流?
答:网络文学的热点是娱乐传播性,很难归结为城市文学,网络文学基本上都在"穿越"与"玄幻"。而城市文学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没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我写得作品理所当然是城市文学。我认为这是最清晰的解答,正如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它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