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北京丑陋的中国人二环夏利车文化莫小邪 |
分类: 莫小邪随笔 |
以北京为坐标,在这儿生活的人,不仅有高官达贵、工人与农民、白领与老板,文艺青年与艺术家。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外地,在北京居住十年以上,却碍于传统的自卑心,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缺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说实话,没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近二十年来,北京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所以说,一座包容之城,理当容纳、接受、调解各类人。
北京是我的故乡,我对北京的热爱无需以任何形式去表达。当我在外地溜达,优哉游哉时,难道得向众人标榜自己多有北京人的气节。话说,北京人的气节又是什么呢?其实,耿直尚武,谨厚温文都不是重点,乐善好施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老北京人那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这是心态上的贵族范儿。尤其面对当今这个紧张、重压的经济社会。真正的老北京人,或继承这种范儿的小一辈人,没有挣钱的大志向。你开你的宝马X6,他开他的夏利。年底到了,他开夏利根本不怕被交警罚款,下馆子吃饭也不怕没地儿停车,车在二环高架上被后面的车追尾,下车骂几句国骂也没多大事。因为夏利车皮实啊,颜色走哪儿都喜庆。
刚说到下馆子了,曾几何时,北京的鬼街美食一条街被川菜馆子占据。我很少去那边吃饭,逢年过节,跟家人也不喜吃生猛海鲜。我们爱去老北京炸酱面馆和全聚德那种老字号饭店吃饭,对我来说,那边儿才有吃饭的气氛,而我父辈们在那儿才有对青年时代的回忆,甭管是美好的还是不幸的回忆,关键是在三九严寒天啊,大家的脑细胞又变活跃了,味蕾也变更发达了,侃大山的气氛立马出来了。
今天的北京腔调离二环内越来越远,在二环三环问个路,你听到的可能都操一口东北口音。据说老北京人都被拆迁办赶到五环开外了,偶尔有些进城混的文艺小青年,他们都当了孩子他爸。感谢谁呢?那些在老城区购房的城市新贵多半是外地人,那些来北京寻梦的文艺青年们都扎根在七环之内,正是他们对梦想的不放弃与自身的才情,使得北京越来越具有国际大移民城市的包容性,他们的子孙即是新一代的北京人。
一个个鲜活的苦逼面容,一个个为名利纠结不安的心灵,一个个在芸芸众生中挣扎又不得死的小人物……我很乐意,让这帮人群集体在我的文字中粉墨登场。我以中国青年人的视角,描述当代社会环境下形形色色的人。众所周知,《丑陋的中国人》是已故作家柏杨先生写的,除去大量挖苦,刻薄的语言,我们还有幽默。毫无疑问,以“80后”为参照,察颜观色并非我本意,只是漫不经心地情况下,记住了那些人的那些事。天下之大,难免有个雷同,您家天天吃大鱼大肉,不准别人家吃卤肉饭吗?做人要厚道,天凉了您穿皮草出门,我就不能穿棉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