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雅典人,常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做透彻的了解,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无所不学,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知识,他先后研究过当时势力最大的两派哲学,就是自然学派和智者学派。
希腊人之所以能由神话时代过渡到哲学时代,就是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以理性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而不再用神话或神的故事来解释人间所发生的一切。希腊哲学首先出现的就是自然学派。自然学派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设法用自然界的元素,解释大千世界的变化。试图把整个宇宙整个人生用一个自然界的概念来概括。然而自然学派演变到最后,必然随着各种科学仪器的改善而不断有新的发现。科学是永远研究不完的,但哲学却不能像科学,物质世界的研究和人类心灵的成长还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可见他开始注意到人生哲学。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生哲学,是智者学派的理论。智者学派主张没有绝对真理,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他们的目的是要打破许多固定的观念,使得一切变成了相对主义,而最后恐怕就会沦为怀疑主义,也就是怀疑所有的一切。
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和智者学派这两种极端立场都抱着批评的态度。他知道人生实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度过的,因此若只研究自然,就会忽略了人生。然而,探索人生时,却找不到真理,这就是苏格拉底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雅典作为有着比较稳定的公民民主制度的西方文化的摇篮,却在波斯和伯罗奔尼撒两大战争后由盛而衰。整个时代的变化也使苏格拉底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充实的人生观。这时,雅典公民个性恶性发展,以个人感觉代替普遍理智的现象似乎给了他一种提示,自然是瞬息万变的,甚至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而那种按照理性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是坚实可靠的。恢复理性的权威,也就是恢复社会的组织性纪律性,恢复人的德性。
所以,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在人的本质德性。真理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是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生物的人。苏格拉底既然将哲学的核心由自然转向自我,则对于自我的思考,对于自我伦理本质的研究,当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于是哲学的内容也随之“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变为核心部分。从这个社会的和哲学的前提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知识即美德。
一、知识的涵义及对美德的理解
(一)知识是什么?
知识有很多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所指代的东西也不同。今天,知识的普遍解释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然而,对于苏格拉底眼中的知识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处于雅典城邦由盛转衰的时代,他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救雅典,何谓知识?“我们只有认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把握了事物的本性,才能把事情做好.”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同于感受,不同于意见,而是一种理性的、必然的真理。
知识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是不同于自然哲学家们的认识自然。他认为知识在于人自身内部,把知识的对象确定为认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既不是自然的物理知识,也不是自然的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是在伦理道德领域中寻求的一种自然中不能得出的确定的概念式的哲学的知识,是对美德的理解和把握。
(二)美德的含义
所谓“德性”在早期希腊语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含义: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在荷马史诗中,这个词主要是指:人的任何优良品质,特别是一种力量的本质。许多研究者指出:德性不只指人,而可以用来指任何事物的优秀品质。但我们认为,这个词的基本意义,还是于人相关的,主要是人的优良品质,诸如:明智,聪明,正义等等一切品质,可谓是包括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是人的理念,人的本质。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即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然而,这种德性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实在的拥有,而是潜在的有,是需要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才能使之实现,成为我们现实中的善和美德。所以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为认识“德性”。
(三)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策划能够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的。的确是这样,因为只有认识自我,用理性来了解自身的本性,获得自身的知识即善,才可以说是有德性的人。
知识是人对自我本质的理性认识,当然是在道德领域里的,德性是人的优秀品质在现实中的作用也就是人的本质。自我的知识既是真理又是德性,知识和德性就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既然知识是一种对人的理性的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那么有这种意识为善,没有这种意识也就为恶。这就是“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
前面一直说的“潜在”到底什么?因为“潜在”是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基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潜在的“德性”存在,那么之后的一系列推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据。只有肯定“潜在”的这一观点,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才能把整整的德性发挥出来。当然,并不是有了“潜在”的德性,就一定会具有真正的德性。所以说我们需要认识自我的过程,获得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德性。
二、知识与德行的统一
(一)知行合一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主要是人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有一种能动的作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性的、静观性的,而是实践性的,与人的实践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理解为功能、作用。
从功能性的方面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行合一论。知是一种对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德是人的优秀品质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这样一种能动性,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知识与德行就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等同了知和行,否认了知和行的区别与矛盾,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亚里士多德指出,知行合一对理论知识而言是适用的,对于实践知识而言则完全不适用。例如光具有建筑知识,停留于纸上谈兵,并不能成其为建筑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知识归根结底都是理论性的,因而知识与行为就有了原则的区别,从知到行,其中需要相当的中间环节
然而,苏格拉底是从自己的哲学基本立场来立论的,在最高的意义上,德本身具有一种现实性的力量。建筑师的德的知识,就不仅是纸上的,而且还应是实际的,包括了把纸上的设计付诸实际的技术。德本身要求发挥实际作用,不实际盖房子的建筑师,按苏格拉底的哲学看,只像建筑师而不是,因为他对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职责功能作用,作为建筑师的本质的德并无真知。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都经验化了,他指的知识是经验的知识,因而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技术之分。而在苏格拉底那里,只是即真理,不含有感觉在内,因而只能是定义性的知识。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知与行是完全统一的,只有涉及感觉经验的知行才有真假。而在苏格拉底那里,只是意见,所以在绝对的意义上,知识与从知识出发的行为是统一的。“理性不能脱离理性自身的功能,只是不能脱离知识的功能,善的功能在于实现理性的目的,因而善的知识与善的行为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明代哲学家王明阳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此可知,真知必然能够实践,之所以未能实践,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解。
(二)无人自愿为恶
人之初,性本善,趋善避恶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德行,就必然会去实践德行。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错的,却仍然去做?在苏格拉底看来,光靠个人感觉上的好恶来判断善恶是不可靠的,只有真正的知识才能指导人们真正的趋善避恶。
为善为恶并非偶然,人之所以为恶,必是无知的结果。没有知识来指导,只讲好恶不讲真假,则会以假乱真。趋善避恶中的善恶都是就个人的利益而言,只是苏格拉底强调以理性的知识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
举例来说,如果询问银行抢劫犯是否知道抢银行是错的,相信他们的回答都是知道。那么,既然知道抢银行是错的,为什么还这么做?就是他们认为强抢银行会对自己有利。所谓有利,就是对自己有好处,亦即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善。但是先不谈违法的问题,试问:钱财对自己真的有利吗?或者是有利有弊?或者长期看来可能有害?或者对人生整体而言是害多利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善就不会为恶了。这说明了,这些人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抢银行是错的。说的更明白一些,一个人在做坏事时,他认为知道这是坏事,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知道,只是自以为知道,因为当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事实上在想“恶啊,请你做我的善吧”。
对苏格拉底而言,一个人如果真的了解什么是恶,会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可能去做。相反的,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善,当然也会迫不及待想接近它。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认知了真正的善恶,就会自然且必然地行善避恶。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没有行善避恶,就是因为他们未能认知真正的善恶。
(三)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
苏格拉底提出“故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这似乎是承认了知识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保证一定为善。知识可以做任何事情,有好有坏,但是有知识做坏事比没知识做坏事要好。虽然知识的优越性还是存在的,但是不仅无知识是罪恶,有知也可以是罪恶。这似乎与之前的观点产生矛盾。
三、德性可教知识回忆
(一)德性的可教性
德性在之前已经讨论过了,它是人生而就有的,只是潜在未被发觉而已。为什么说德性是可教的呢?
首先是说,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德性并非是今天我们说的真正的德性,所以说真正的德性并不说生来就本身存在的,因为本来没有,后天又可以具备,这是它具有可教性的前提条件。
其次,德性即知识,是我们通过理性的学习对人生的价值加以认识,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所审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后,我们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善”的人。正是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之后,真正的德性才出现在人的生命里,这是德性可教性的具体理论,有利推论。
最后,由于德性的可教性,只要我们通过努力的学习与锻炼,在这样的过程之后,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亦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这便是真正的德性的可教性。
(二)知识的提示性
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的知识和德性都是生而就有的,但在生命的起点,他们都只是潜在的,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而产生的,才是真正的知识与德性,所以如果我们的知识与德性没有发展为真正的知识与德性。
第一,知识提示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教会的,知识都是别人交给我们的,或者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但是实则不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我们自身内部本来就有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而我们要的是有价值人生,所以这也就奠定了知识需要提示的特性。
第二,知识需要提示的必要性。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认识自己心灵内在原则的能力,而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才值得肯定。但是,完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审慎自己的生活,认识自我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潜在的知识加以发掘,这也是知识学要提示的必要性。
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哲学理论来说,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自然引向人,提倡探讨人的德性从而深入万物的本原。在他看来,人的实践的主体、理性的自我是唯一坚实可靠的真理的依据,“善”给万物以功能、意义,探索善的本意是智慧的根本任务。
同时,我们也看到,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也是他的生活原则,他的“知行合一说”体现了他的哲学是“身体力行”的。苏格拉底不是政治家,但并不是说他完全不关心政治,他关心的是布着一切更为根本的问题,它被许多复杂的原因判处死刑,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他听从了他心中已经成熟了的哲学原则的呼声。
苏格拉底是以真理为目的的,他的知识即德性的原则使他生活在原则之中。在这个高级的生活境界中并无目的手段之分,它们是统一的。知识、智慧不是飞黄腾达的手段而是欲探求真理一致,这种真理与包含了整个社会的完善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