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明回忆录——清明节

(2023-11-20 16:43:42)
标签:

文学

原创

上坟

寒食

放风筝

分类: 日志

   清明节

七律  清明

弥望丝丝岸柳垂,菜花香染志铭碑。

坟头静静化钱纸,树里深深啼子规。

春水流长堪至海,人生路短合当悲。

归来不理鬓边发,一任江风左右吹。

清明节是个古老的节日,有多种的习俗。比如,寒食、插青、戴柳、放风筝、打秋千等等。

在远古时代,三月上旬,有三个节日——上巳、寒食、清明。

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在水边举行一种灾(示襄)的仪式,在周朝以前就出现了。到了汉朝,仍然是人们所重视的节日,如《后汉书》:“三月上巳,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但魏晋以后,因为上巳究竟是每年的哪一天,并不一致,于是就定为三月三了。有俗语说:三月三,脱了棉袄换单衫。这一天,有曲水流觞的活动,如王羲之的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记载的这种活动。

寒食,是稍微晚于上巳的节日。其起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护驾有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大封功臣,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就避入深山。重耳就用放火烧山的方法,想逼他出来,不料却把他烧死了。据说,这是三月五日的事。为了纪念他,于是就下令全国禁火一个月,这就是寒食。

清明节是寒食的第三天。唐朝时候,清明前两天禁火,到了第三天晚上,即由宫中传出火炬,赐予近臣和百姓,称作“新火”。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墓,我们这里叫插青,或者标青。插青,一定要到墓地去上坟。一般是由出嫁的女儿回来进行,当然,自己家的后代,也要去插青。去之前,事先就在家里扎好了筒幡,简单点的就是用清明吊子,拿到坟地去,插到坟茔的上面。现在,农村的是插纸花,城市的是献鲜花。还要烧香火、化纸钱,放鞭炮、鞠躬、作揖、磕头等等。之所以叫扫墓,就是要把墓地的杂草除掉,打扫干净,再给坟上添上新土。

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戴柳枝的习俗,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一方面要祭拜亡人爹爹,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鬼的侵害,而防止的办法就是戴柳条。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柳枝有辟邪的功用。佛教认为,柳可以却鬼,把柳称为“鬼怖木”。比如,观音菩萨用柳枝沾水,就是所谓的甘露,来济度众生。清明时节,正是柳枝发芽的时候,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每当柳(我们这里叫杨树)枝长出新芽,大人就会撇一根来,把柳皮从撇断的地方往下挎,这样,就会连皮带新叶一起僦成一个大坨,挎在柳枝的尖上,甩的完。要不就是等柳树叶子长大以后,用柳枝扎一个圈,戴的头顶上玩。当时并不知道柳枝是用来辟邪的,还以为是像解放军打仗一样,戴了一个伪装的帽子,觉得好好玩。

有句谚语:杨叶青,放风筝;杨叶落,打得螺。清明时节,正是杨树(就是北方说的柳树)发青的时候,这时候正好放风筝。因为春天的吹的是和风,不大不小,而且是从下往上吹,很适合放风筝。又“吹面不寒杨柳风”、“暖风吹得游人醉”,正是人们去踏青,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风筝,又叫纸鸢,俗称“鹞子”。我在小的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放风筝了。还曾经为此填了一首词:

十六字令·风筝

风,

送我扶摇上碧空。

飞天梦,

做到紫霄宫。

清明时节,还有荡秋千的习俗。玩这种游戏,秋千在空中飘荡,人就快活得像神仙一样。特别是小孩子们,更是喜欢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