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 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

(2009-06-04 15:11:45)
标签:

南京

高圆圆

刘烨

范伟

陆川

娱乐

分类: 影评

《南京 <wbr>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


这部被炒作成“不到电影院看就不爱国”的主旋律电影,是某个晴朗无风的夏夜窝在家中从头看到尾的,甚至碟机里播放的连正版DVD都不是。这与爱国与否无关,一直以为,真的爱过不是喊两句口号、抵制一下名义上的他国货品(其实都是国内生产)、又或者掏钱去影院看一部主旋律电影所能涵盖的,因为即使你严格的按照一个爱国青年的标准去消费了,强大的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国家。或者说,穿正品或是A货服装、用正版或是盗版软件、打行货或是山寨手机,其实最终得利的都是我们这个国家里的那一部分钱富裕起来的商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有的合法赚钱,而有的非法赚钱。但一个简单的悖论:转非法钱的人也不过是为了生活的好些,他们不一定就不爱国。就如同《南京南京》中的唐先生和姜老师云一样,前者为了生存而卑劣的出卖同胞,却又因为良心而选择慷慨赴义。而后者大义凛然的牺牲着一部分人维护着一部分人,最终为了能体面的死去而放下尊严去央求一个只几面之缘的敌人。所从这个角度上说,采取什么方式或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与爱不爱国实在没什么本质上的关系。

 

《南京 <wbr>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事实证明,《南京南京》并不是一部值得正襟危坐在影院里消费两个小时的影片。这并没有对先烈们的丝毫不敬,也没有任何指责导演不认真的意思。恰恰相反,陆川对这部影片太尽心竭力了,从大的故事框架到每一个细节的设置,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转变到主题视觉的巧妙安排,从对战争屠杀的残酷展示到对人性复苏的深层思考,每一步都能看到导演的用心良苦、殚精竭虑。然而很遗憾的,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部步步为营机关算尽的圆滑之作,既符合了官方宣传的需要,又不缺乏商业噱头,甚至不管你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抱着怎样的目的走进影院都可以从中找到让自己满意的观影体验。走出影院时,中国的愤青们可以破口大骂小日本的灭绝人性或者看到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抵抗,日本人则看到了一个普通士兵因为自身的善良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西方人则在一系列的视觉冲击里满足了自己的猎奇心理,那些野蛮的卑微的东方男人和如待宰羔羊般活色生香的东方女人。

 

《南京 <wbr>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这就是《南京南京》,为了能在国际化的路上走得更远,陆川殚精竭虑的为影片做了最充足的准备,却失之真诚。而或许是为了可以顺利在日本上映或是为今后的欧美奖项考虑,从结构到人物完全采用了蜻蜓点水式的处理方式,而缺乏深入的勇气。以至于除范伟之外的绝大多数桥段与人物都只有一个好的开始却最终不可避免的流于平庸,这无论是刘烨的反抗与被屠戮,还是姚笛的从单纯到疯癫,再或者江一燕的从生到死,都在高潮来临前戛然而止,没能让人看到悲剧的力量。甚至于在秦岚与范伟的生离死别时的肝肠寸断,反让人生出突兀之感。而作为第一主角的角川,姑且不论其的心理转变与最终的救赎行为是否合乎逻辑,至少他还似乎被被详尽刻画了的。而其他日本兵却只能彻彻底底沦为无脑的道具,大约是为了可以顺利在日本本土上映,陆川把所有的屠杀都用了大全景处理,即使有特写也只局限于小江脚踝上的红链绳以及陆剑雄就义前对小豆子的微笑,甚至连脸谱化的机会都没给那些实验日本军人的群众演员们,于是观众除了偶尔的思乡之情外,既看不到刽子手的狰狞也不看不到除角川外任何一人的痛苦。这也让陆川所谓对战争与人性反思的主题被大大削弱了,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南京大屠杀的制造者,日本士兵是抱着变态的快感还是内心痛苦的被迫执行着上级的命令?这些我们都无法体会到,而作为唯一一个有思想的日本人,角川又显得实在太“不正常”。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导演的可以安排,角川能够游刃有余的杀了姜老师后又救走小豆子,恐怕早就被送去关禁闭了。

 

《南京 <wbr>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同样的,本片的最初出发点设置似乎也有不妥。不错,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我们不能忘记的灾难,可这样的灾难我们经历的还少么?如果《南京南京》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观众知道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话,似乎未免有点太过轻佻。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片固然有着高大全的弊端,但无论是“向我开炮”的王成,还是掏鸟窝夺手枪的嘎子却总能给人以振奋的力量,甚至多年前的《南京大屠杀》也是以主人公牺牲自己换取作为罪证的照片安全送出作为光明的尾巴。然而很遗憾,《南京南京》通篇除了压抑与黑暗,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或许唐先生一句“我老婆又怀孕了”让许多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抗日希望的延续,然而随后姜老师对角川妥协与哀求,却又不能不让人本性的软弱。她最终还是没能用最从容的勇气去对抗更残酷的命运,她的死并不尊严。在这一点上,小江应该更值得人击节赞叹,一个与政治无关的风月女子却在危难之间挺身而出,而她走出教堂前的回眸一笑,在我看来也是整部电影中最炫目的色彩。

 

作为主旋律影片国际化的样本,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南京南京》在国内票房一路飘红,甚至成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国外也广受好评,特别是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日本人民藉此开始反思自己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云云。然而,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呢?套着爱国主义马甲却有着商业本质的《南京南京》还能否像《小兵张嘎》、《英雄儿女》一样被影史所铭记么?

 

《南京 <wbr>南京》:大屠杀也得国际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