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伊琳:请记住这个宿命的女孩儿

标签:
评赛观赛奥运刘翔体操杨伊琳何可欣体育 |
分类: 杂文 |
2008年8月18日,相信绝大多数国人的记忆都会停留在正午时分的鸟巢:因为那里有一个无可奈何黯然离去的萧索背影——他就是刘翔。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终于让承载了太多希望的刘翔没能坚持到底,于是人们开始褒贬不一的议论着中国飞人的意外退场,没能站到奥运领奖台的刘翔用事实告诉所有人:即使不跨栏我也依然是注目的焦点。
事实上,大家对刘翔的高关注度来自于他曾经的无比辉煌。这个上海小伙子在过去的数年间带给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太多的美好回忆,因而这一次的退赛也显得格外悲壮。大胆的做一个残忍的推断,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窃以为刘翔的职业生涯很可能到此为止了。按照孙海平教练的解释,刘翔的脚伤已有六、七年的历史,属于于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伤病。一般来说,这样的伤病痊愈的可能性不大,而长时间的治疗恢复对运动员的状态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即使有一天能够痊愈恐怕刘翔也不会再有巅峰时的状态。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我们已经可以忘记田径场上的刘翔了。
也许这样的现实对刘翔来说太过悲壮,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本就是有起有落,刘翔至少已经达到过最高峰,即使真的就此终结职业生涯尽管令人扼腕,但会被永远的铭记于历史长河。与他相比,还有很多运动员同样拥有高水准却在职业生涯的开端就已经注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比如女子体操的杨伊琳。
同样是8月18日,高低杠上的杨伊琳闪转腾挪,反掏转体540接特卡切夫腾越、大回环两周接后直两周下,一个又一个的动作完成的滴水不露,然而等待她的却只是一枚铜牌。在这之前的女子全能比赛中,杨伊琳的表现近乎于零失误,但也同样的只收获了一枚铜牌。
或许对于一名只有十六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小选手来说,一金两铜的成绩已经算是殊为难得。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杨伊琳所获得金牌来自于团体项目,众所周知,体操的团体项目注重的是选手的稳定性,比的是谁犯错误少。而单项比赛,则是拼难度拼动作,比的是谁能更出色的完成动作。应该说,杨伊琳的稳定性无可置疑,但在单项比赛的难度和完成规格上却是短板,因而尽管她是每一个单项比赛中都是发挥最稳定的一个,已经表现出了自己全部的实力。但同时意味着她没能得到金牌的唯一原因就是技不如人,这也注定了杨伊琳在中国女子体操领域只能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
之所以这样说,是来自于另一个大胆的推断:在杨伊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她将成为中国女子体操团体比赛中的重要一员,甚至在程菲退役后有可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而在诸如高低杠、女子全能等单项项目中,杨伊琳也将成为决赛场上的常客,但夺金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对于竞技体育的关注,尤其是在体操、跳水等优势项目的关注上,仍停留在以金牌论英雄的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体操比赛的单项冠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尽管杨伊琳已经取得了女子团体比赛的金牌,但她不过是一个团体中的一员,是六分之一,而不是何可欣或者陈一冰那样的唯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遍遍停留在屏幕上的将是高低杠上何可欣的超高难度空翻连接,是杨威夺冠后俏皮的面容,甚至是程菲跳马失败后滑过脸颊的泪水,而不是这个拼劲全力却只能望金兴叹的小女孩儿。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与杨伊琳同命相连的不在少数,他们付出了汗水与辛苦,却只能无奈的体会到带着苦涩滋味的胜利,比如94年的巴乔、比如04年和08年的埃蒙斯、比如和菲尔普斯生于同一时代的所有游泳选手们,莫不如是。
当然,相对于那些金字塔底部连登上世界最高界别赛事舞台的选手来说,杨伊琳们已经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们曾经如此的接近于巅峰。只是,有时候只差一步到顶峰远比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更加富有悲剧意味。而即将承受这样悲剧命运的是一个只有16岁的羸弱女孩儿,又怎能让人不感叹上天的残酷。
在8月18日这一天,相比于刘翔,我们更应该记住杨伊琳这个宿命的女孩儿,以及所有和杨伊琳一样从职业生涯的开端便注定是个悲剧的选手们,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胜利者胸前的金牌更加熠熠生辉,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程菲、刘翔式的失败显得更加雄浑悲壮、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