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1日 天气:晴
一放寒假,儿子重又拾起《鲁迅全集》,继续高三未完成的阅读。
前几天,曾感叹鲁迅的深刻发乎一字一句,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他的感叹出自哪篇哪句哪字,我没问。
“《离婚》里的爱姑,到最后莫名其妙的就不了了知了,我真是搞不懂。”儿子疑惑地问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哦,《离婚》?没什么印象。拿来我瞧瞧。”翻到《离婚》,我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又重温了一遍。
“爱姑与鲁迅笔下的其他女人不同。”我说。
“没什么不同,她们都有反抗。祥林嫂也反抗过。”儿答。
“说的好,反抗都有。我是感觉爱姑的抗争最为鲜明泼辣。”我把《祝福》里的祥林嫂、《伤逝》里的子君、《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爱姑做了比较。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有抗争,却都没有好结果?”儿问。
“时代背景决定的,那时,人的命运只能如此。所以鲁迅很忿恨,他自己的婚姻又如何?!”我答。
“《离婚》里七大人的‘屁塞’写得有趣,有种神秘感。”我想象着七大人用“屁塞”向鼻孔里插的动作,忍不住笑起来。
“屁塞大概就是鼻烟壶吧?!”儿子猜测着说。
“可能。”我也以为可能是。
“那个爱姑是不是被七大人的‘屁塞’给眩迷了?”我玩笑的说。
“爱姑原以为七大人是主持公道的,没想到七大人一出来,原来的反抗精神顿时全消,突然就败下阵来。”儿子仍有些迷惑不解。
“七大人只是象征吧,鲁迅是用七大人代表势力,代表传统,代表那样的文化。”我发了几句议论。
“明白了,明白了,爱姑的内心还是怯懦的。面对他的公公和丈夫,就是她挂在嘴边的大畜生小畜生,她一点不怕。面对七大人,面对一种势力一种文化,她怕,她退缩,所以莫名其妙的哑了口。”儿子恍然大悟,有些兴奋。
关于《离婚》的讨论已经结束。关于爱姑的讨论已经结束。那样的束缚也已经结束。其它的束缚难道我们没有?难道我没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