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慈溪寺院(四):海上漂来一座寺

(2014-12-17 17:11:03)
标签:

庵东

包公寺

包拯

民间信仰

分类: 旅途散记

http://s15/mw690/001izxKBgy6Oshdf3Toae&690我不知道在历史上包拯是否真的实地到过慈溪,但在传说中,包青天却以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来到慈溪这片扇形土地上,而且以信仰的姿态扎根在杭州湾南岸,100多年任海风凛冽……

在慈溪庵东这片咸碱地上,流传着一首《盐民苦》的民谣:盐民苦,胜黄莲,脚踩盐霜地,头顶盐霜天。盐警凶恶如豺狼,拷打抢杀把人欺。人间都说地狱苦,盐场更比地狱苦。盼只盼望世道变,打烂地狱见青天。从内容推算,这首民谣的产生应当在百年之内,但老百姓在天灾人祸的肆虐压迫下,渴望有为民请命、主持正义的“青天”为之护佑,是不会局限这区区百年的。传说在140多年前,有一对下海捕鱼的夫妇在涨潮时发现潮头涌来一截紫黑色木雕,认定为包公木像,迅疾返家并将其供奉起来。之后,周围百姓自发地前来祈祷,再后来,香火日趋渐旺,另建了几间草舍供奉包公像,这约定俗成的“草舍庵”便成了今日包公禅寺的滥觞。

http://s12/mw690/001izxKBgy6OshiGwIzfb&690
 

包公在史上确有其人,因其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人奉为神灵,在全国各地乃至个别国家都有包公祠、包公殿、包公庙、包公寺等,老百姓无论不满于老天、自然的不可抗拒性,还是对权贵、官僚的压迫抵制,在心灵深处都期盼有像“包青天”那样的力量来为他们着想、为他们作主。现世得不到,暂时得不到,寄托于宗教的信仰,这是“草舍庵”演变至今的理由之一吧。今天的包公寺座落在庵东镇元祥村,在镇南路与庙后路之间,分东西两个区域,中间有村道相隔,也算是罕见的布局。不知是对寺院的不敬,还是体现了佛祖以己度人的善念。两个区域的建筑也是新旧各异,加之堆放杂乱,顿生嫌弃之感。东区域前后三进建筑,临镇南路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油漆新亮照人,可以看出是刚竣工不久。第三进为包公殿,建于2003年,殿内供奉的包公像(早已不是潮头涌来的木雕像)接近了常人肤色,又透着慈眉善目,较之包公老家合肥的包公祠供像,远没有那种威严不阿、色正芒寒,这恐怕与后人的诉求有不同侧重有关吧。像前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还有公孙策摇羽相候。到访之时,正巧有香客在做佛事,如今的善男信女多不再祈求法制公正公平了,内容不外乎求财求福求健康,这对于“开封府尹”来讲,应该是新开拓的额外生意啦。据说每逢农历六月十六的包公诞辰纪念,香火尤其旺盛。殿之东侧与民房、农地相通,寺在民间。西区域建筑多集中于近庙后路的位置,最北侧为观音阁,两边有厢房若干。观音阁前面为大雄宝殿,建成于1995年,殿内也是简易极致的布设。释迦牟尼像为主在正中,其弟子阿难、迦叶侍立,殿内东西两侧分别供立十八罗汉像。殿内殿外,鲜有来者。从殿中央朝南望去,是一片开阔地,尘世杂物多得让人敬佩佛祖的度量,更是淡化了清静雅致的肃穆与出世感,这便是包公寺从传统文化、民间信仰走来的尴尬,缘起之时就有了不能脱俗的短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假若这首畿子在此吟诵,是否会导致不少源源不断的有缘人退至三步呢?

佛光普照,心向宁静。即使像我这样没有佛教信仰的人,在这个氛围里会使人暂离尘世,募得一份恬然与清静。漫步寺内,我想是无法统计包青天落顿到庵东之后的好事善事的,但社会贤达与历代僧人给了庵东人民这个许愿还愿的“明镜之台”,亦是一大功德与修行。寺院外墙上有《包公寺简介》,其中有句富有哲理的话,叫“积涓滴为长流,聚细砂以成塔”。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流”是恩泽后世的,这“塔”是积累善果的,都是民之所诉、民之所愿。于是,这位为名请命的包青天走了海路,上了岸,把这里视作了第二故乡。

 

                                          禾易草于2014年1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