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CPI
(2010-05-13 09:02:41)
标签:
cpi通货膨胀加息统计局消费财经 |
正确解读CPI
国家统计局昨(11)日发布4月份的经济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从3月份的2.4%曾至2.8%,创下了18个月以来的新高,逼近中央政府制定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之内的“红线”。消息一出,经济学家们纷纷表态,通胀预期增加、央行准备加息等观点充斥各个媒体,负利率的媒体又被忽悠了出来。甚至有人认为央行这个周末会采取加息的。云云。
把CPI涨幅超过3%作为划分通货膨胀的一条红线似乎是经济学界的一种“共识”,现在又把它作为一个政策目标提出来,我觉得有些过于机械。如果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CPI长期居高不下,超过3%,这或许可以作为划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这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经济是经过2008-2009年的滑坡后,正处于一种恢复状态,不能仅仅因为某些指标的上扬,就以为经济复苏了,就认为发展过快了。就拿CPI这个指标来说吧,如果仅仅从4月份的2.8%来看,可能是高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2009年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我国的CPI指标都是负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CPI同比下降1.5%,PPI同比下降6.6%。所以,我们应该从更长一些的时间来看CPI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考察两年的CPI增长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从2008年4月到2010年4月两年的时间,CPI增长了1.3%(-1.5%+2.8%),平均每年增长0.65%,如果我们这样来解读CPI的话,年增幅0.65%这个数字就应该是合理的和可以被接受的,也就不存在“负利率”的说法。
我注意到了,国家统计局在公布4月份的经济数据时,在2.8%数字的后面特别加括号注明“上年同月为下降1.5%”。这说明国家统计局已经注意到了与去年数字进行比较的重要性。可惜的是,我们的经济学家在解读CPI 时全然不顾统计局的提醒,继续用机械的思维解读CPI指标,误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