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造星,牛皮吹破
鲁汉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的浮躁是尽人皆知的。但是浮躁到如此荒唐的程度却是让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贴满了一位名叫吴莹莹的21岁大三学生的宣传画,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隆重推出年仅21岁的“少女总裁”吴莹莹。北师大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吴莹莹刚被美国某企业聘为亚洲区副总裁。吴莹莹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曾获计算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中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有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在校的美女大学生、跨国公司亚洲区副总裁、年薪不低于50万元……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有人说,猴子爬树,爬得越高,她的红屁股就越被人看的清楚。“少女总裁”的消息一被披露,立即就有人提出了质疑。首先,100项发明根本无从查证,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其次,所谓的3项国家专利不过是字典侧面的一个小检索字符,可以用来快速查找单词的第二个字母的页数的一个雕虫小技。实际上用过英语字典的学生都会在字典的侧面自己画上首个字母的索引。只是“国家专利”四个字有点吓人。其实,只要没有跟以前的专利重复,你的一个创意,一个想法,一个外观,都可以去申请国家专利,只是要交几百块钱申请费而已。你就是把你本科的毕业论文去申请个国家专利也无不可,你要你愿意花钱。而专利的真谛不在于获得,而在于获得之后如何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吴莹莹获得的所谓专利,还不如“女用站式小便器”的专利更能吸引人。第三,所谓“ACM主席团中第一个中国人”更是夸张地把一个只要交钱就可以取得的“会员”资格,提升到了“主席团”。。。
面对已经吹破了的牛皮,12月11日,北师大校方终于承认,吴莹莹的100项发明没有核实过,很难说清楚,3个专利其实只有两个,而多个重量级的职位和活动有夸大的成分。这就是说,北师大也承认在宣扬吴莹莹的过程中做了假证。那么,北师大为什么不惜作假去“造星”呢?目前,可以看到的动机是,北师大推荐了吴莹莹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评选,北师大企图为评选造势。我们知道,中国的大学为了争重典学科组,争博士点,争科研经费,以及争各种各样的评选时,多有作假糊弄教育部的行为,这次,北师大为了争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评选又不惜以作假来造势,更让世人耳目一新。
中国的知识分子酒量不行,却有醉死不认酒钱的本事。面对荒唐的“制假造星”运动,北师大教务处的一位老师却声称:“宣传吴莹莹不是炒作,而是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31日举行的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也在为北师大的荒唐进行辩解:“北京师范大学反馈这个同学的基本情况是属实的。当时推出来这个同学,主要是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介绍的,而不是单独推她有多么神奇,可能有些媒体说她有些夸大的成份。”这真是欲盖弥彰,假得不能再假了。请问:什么叫“基本情况是属实的”?是“100多项发明”,还是“ACM主席团中第一个中国人?”如果对北师大提供的这份吴莹莹的介绍,教育部认为是“基本情况是属实的”的话,那就难怪各高校在应对教育部的评估和检查时,也会使用这样一些“基本属实”的情况去应付教育部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高校不做假都对不起教育部。至于“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介绍”就更不着边际了。北师大要介绍的人才培养方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难道北师大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如何用一些不着边际、似是而非的光环把自己包装后自称为“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方式,还是不要宣传的好。中国不缺少作假的高手,老实说,北师大这点造假的手段还嫌嫩了点。
如果说宣传吴莹莹不是炒作,那么“前段时间北师大专门把我们一家人的脑电图都作了分析,莹莹的脑电图有2条线远超过一般人的长度,和她父亲的状况一样。”(吴莹莹的母亲原话)这又是在做什么?这是在介绍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吗?不过吴莹莹母亲的这一段话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脑电图有2条线远超过一般人的长度”并不意味着比常人的智商高,一些精神病患者的脑电图也会超过一般人的长度。第二,你还应该说明“她父亲”现在是做什么的,也好让我们看看“她父亲”是不是比一般人“长”。
北师大信誓旦旦地把吴莹莹宣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过我是压根没看出来北师大是如何培养的。第一,所谓的有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可见,吴莹莹的舞蹈是她在中学甚至小学的时候学习的,不是在北师大学成的。况且,吴的舞蹈也不是她的专业,也只是业余的水平,可以说,吴的舞蹈水平,与北师大的教育,联系不大。第二,吴莹莹的所谓专利也不是她在大学期间获得的,而是在中学期间获得的。她的“字典速查”的专利,不过是学生们早已使用的查字典的方法,作为一个中学生,抖一下机灵,申请一个专利,也算是有心计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把这种“专利”当作光环往自己脑袋上套,则只会让人贻笑大方,而北师大还要把它拿出来宣传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显北师大管理者浮躁的心态。
昨天看到央视的《对话》节目也把吴莹莹请到了北大书记和美国北卡大学校长的对话节目中,这再次证明了社会上流行的观点“不怕出恶名,只怕不出名”。不管人品如何,不论名声多臭,只要有了名,大电视台也会来请。据说,当场北大和美国的北卡大学都表示希望吴莹莹能够申请各自的学校。不过,我还是劝吴莹莹不要去他们那里读书了。因为50万年薪的“亚洲区副总裁”的职位是难得一求的。失去了估计不再好找。
既然北师大的“造星运动”把吴莹莹推向了星空,我们自然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我提两个问题。
有报道说,吴莹莹是2003年高考以514分考入北师大的,据查到2003年北师大在四川省的分数线是“文科587,理科 590”。那么吴莹莹是怎么进的北师大呢?对于这个问题,还请北师大的管理当局出面澄清一下,还四川考生一个明白。
有报道称,这位吴总的年薪不低于50万,那么,按月分摊的话,应该是每个月4万多元。我计算了一下,按照中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方法,吴总每月应缴纳所得税8600多元。从8月份到12月,也有5个月了,吴总,您缴税了吗?适逢今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进行检查摸底的一年,还希望北京海淀区税务局的同志们不辞劳苦,认真负责地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