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人民大学迁出北京的可行性报告
喜之郎
北京市人满为患了。北京城市建设得好,社会资源多,福利好,收入高,虽然天公不作美,但北京人赖在京城不愿挪窝,外地人也纷纷削尖了脑袋往北京城里挤。人口的过度膨胀也让北京的交通,就业,教育,卫生等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必须控制北京的人口,似乎已经成了北京的共识。但如何来控制?却是众说纷纭。以至于北京的一些议员提出了违反宪法的议案。看来北京真是被过度膨胀的人口给逼疯了。
2005年初,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惟英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建议”的议案(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3/22515642397.shtml),其议案认为:大量在北京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合适工作的人。这些人素质比较低,长期没有工作后,往往会铤而走险,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北京城市发展并不太需要这些人。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我们对张委员提的议案的内容不敢恭维,但她对北京市人口膨胀的担忧,却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其实北京应该换个思维去考虑问题。试想一下,大禹治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对,就是变堵为疏。也许有人会说:你想得容易啊,你不用行政手段你如何把人疏走?硬赶人出京岂不是也违法。是啊,看来赶人也要有技巧。通过行政手段赶人出京,涉嫌违法。但是利用行政手段把一些企事业单位迁出北京却不违反现有法律。试想一下:单位迁走了,单位的人员岂有不走之理?
那么把什么单位迁出北京合适呢?北京是首都,所以中央政府机关不能迁,军事、外交等机构也不能迁。北京市政府机关是北京的政府,自然更不能迁。所以,在选择迁出单位时,应选择一些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影响不大,区域因素不显著,人口相对较多的大单位(小单位解决不了大问题)。而适于以上条件的无疑就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人口密度高,教师、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而且学生与学校的关联性极强(学校迁走,学生是没有理由不跟着走的)。而在北京的高等院校中,就迁出的难易程度来看,冠名中国字头的较冠名北京字头要容易(不用更名),以文科为主的院校较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要容易(理工科实验室等较多,搬迁成本高)。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为了更好地控制北京市人口的增长,将一部分以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迁出北京,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下面,我们以将中国人民大学迁出北京为例,作如下可行性分析。
第一,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字头的学校,它迁至祖国的任何地方都不用更改校名,从而可以很好地保持学校的连续性。
第二,中国人民大学以文科为主,学校的资产多是些图书,只要能找到足够的纸箱子,搬运图书是不难的。
第三,中国人民大学有学生近20000人,教职工及其家属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再加上以人大为中心的其他辅助行业的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保守估计,一个人民大学的迁出,就可以为北京减少5万人的负担。
第四,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院校合并时并入的大学也多与北京没有什么瓜葛。如果把人大迁入延安,那更是游子回家。也算是成人之美。
第五,人民大学有属于自己的从小学到高中的附属学校,而不论是人大附小还是人大附中,即使是民办的人达中学,其教育质量,在北京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些附属学校随人民大学一起搬迁,不仅可以使搬迁的教职工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还能带动迁入地当地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六,人民大学有一大批受党的教育多年、政治思想进步的干部和教师。即使是像张惟英这样的非党员教师,他们也有着为社会分忧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对缓解首都的人口膨胀问题,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更容易从思想上正确理解学校搬迁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为了控制北京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将中国人民大学迁出北京,是可行的。
本文写于2006年2月6日
友好事者已将本文转贴至人大BBS:http://bbs.ruc.edu.cn/bbstcon.php?board=Alumni&gid=1073817677
文章引用自:http://xiaoshulin.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