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观怀疑论

(2009-09-28 11:31:33)
标签:

经济

财经

扩张政策

财政赤字

凯恩斯

杂谈

分类: 专栏

糟糕的经济状况还远未结束,政府需要做事情依然很多

迈克尔·佩蒂斯

 

   最喜欢讲述的一个故事就是胡佛总统1930年对一个要求制定加速经济复苏的游说团体讲:“先生们,你们晚来了两个月,萧条已经结束了。”而他倒在了他称之为“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的时候。
   前一段人们在讨论经济最近出现了“绿芽”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对战胜危机提出异议,尽管实际上任何根本的不平衡都还未被解决。政府相信他们出台了足够的措施来避免全球危机带来的最坏的后果以及出口的萎缩,但是他们可能在制造一个更严重的危机。现在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分析师,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开始重新担忧起来。
   越多的决策者开始担忧越是好事。危机还远未结束,除非我们知道美国的家庭消费和债务的调整未来如何演进,以及这种调整将会如何影响中国的消费,最重要的是,它是否会对中国正在实施的财政和信贷扩张政策起到补足作用,或者与之产生剧烈冲突。决策者应该抵制那些无知的“绿芽”说,同时认真考虑如果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停下来后将会发生什么。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是信贷数量的急剧扩张(2009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数额达到了GDP总量的25%),以及市级,省级和中央财政赤字的急速攀升。
这种政策看上去正是凯恩斯所倡导的,但有一点似是而非。凯恩斯对产能过剩的国家提倡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目的在于增加消费。而在中国,增加的财政投入和贷款大部分都通过银行系统被引入了投资领域,最终大多数投资的作用还是扩大生产较多,增加消费较少。
   如今,政策制定者开始考虑减少刺激措施。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在促进短期就业及产生长期产能过剩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决定是否要以增加失业为代价加强调整国内经济的不平衡状态。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仍然是选择坚决地促进就业。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只会增加国内的失衡以及使中国更加依赖美国的消费。
可能这是唯一的选择。几乎每一个大的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都会本能地在危机发生后采取措施减缓失业的增加。如果失业率增加得太快以至于使得消费下降,很容易使经济陷入长期萎缩。不过刺激措施应该有个度,如果这些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超过了它对消费的刺激的话,结果就会是产生债务负担和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中国也在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率。在未来几年当中,美国贸易赤字收缩,而没有一个国家会站出来弥补需求缺口,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状况。但是中国不可能迅速实现上述目标,以前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做到过。国内消费—除非政府提供免费券—根本无法及时弥补投资和出口减速的空缺。
   美国净消费量下滑,而中国净生产数量下降的速度却慢得多,人们必须想一个办法,来应对这一状况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一个办法就是让美国的储蓄率慢一点上升,让中国有时间调整。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美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增加财政赤字的做法,客观上就会起到这种作用。但是多数观察家认为,仅仅靠增加财政赤字是不可能完全扭转美国消费量减少趋势的,即使能扭转也不应该那样做。因为改变不了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不平衡状况,盲目干预只会让最终结果变得更糟。
   目前世界经济转好的迹象,尤其是中国大规模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让人们乐观情绪高涨,觉得经济危机终于要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逐步恢复,其实这种经济复苏是靠不住的。尤其在中国和美国,造成经济危机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促成经济复苏迹象的那些财政政策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正在加剧这种不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化敌为友
后一篇:Palm的教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