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上海分行指出,对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要注意两大风险,一是由于银行住房信贷持续下降可能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2005年第一季度上海的银行许多住房贷款是在价很高的情况下办的,而随着近期交房期到来,不少期房将面临着购买房子者退房之风险.
其实这两种风险都是市场的基本行为,既然是市场的基本行为,无论是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及购买房子者,在这些行为决策时都已把其风险考虑在其内了。因此,这两大风险关注在于我们如果来理解。
对于上海的银行持续6个月住房按揭下降其风险真的在快速的增加吗?这就看如何来比较了。就看前一期银行住房按揭信贷是如何来办理的。比如在上海,早在2003年到2005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炒得十分火热的时候,不仅地方政府在极力抬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房地产开发商是这样,购买者的炒作也十分尽然(在这个时候上海全民炒房早就是不争之事实),而且上海的银行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试想,如果不是上海银行的推波助澜,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能够炒作到这种程度吗?我就是看到有报道,一个叫姚达康的人就可能借款7800万,购买房子128套。这是什么事情,除了疯狂炒作之外还有什么呢?
而上海姚达康的出现就在于银行在其中起到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那时,上海的银行凡是购买者都可以轻易地借到银行的钱。这一则让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通过银行的杆杠炒上去,另一方面上海的银行的营业额上去了。银行的单位超额完成任务,银行的个人也获得了大把大把的奖金。如果这个时期的银行完成任务业比较其上海银行信贷之现状,那么目前上海银行的信贷下降是好事还是坏呢?如果以这个时期的银行信贷情况作为参考点,那么上海的银行不也同样在回到房地产市场通过银行信贷过度炒作的时期吗?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银行住房消费信贷的下降对银行是一件好事,是上海的银行及早从高风险中走出。因此,目前上海住房消费信贷下降是风险减小而不是增加。对此应该看得清楚些。
对于个人退房的问题,有合约签订在哪里,一切按照着合约办,如果合约签订允许可退款,也就不用担心购买房子者退款,因此这些风险早就分散在每一份合同中。如果合同签订不允许退款,购买房子者要退款肯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他们会这样干吗?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不在于投资热减小,也不在于银行消费信贷下降,因为银行至少要在房价普遍下降20%以上才面临着风险。在这前银行的风险不存在。即使房价下降在20%以上,最先承担风险的也不是银行。而是消费者与房地产开发商。这些问题是十分明确的事情。希望网友大家一起来讨论,看看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如何分担的。
后一篇:房地产市场真的过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