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在鄂西竹山县一个小山村查出几名艾滋病潜伏病人,当地人视为洪水猛兽,恐惧不安,病人遭受白眼,多个家庭面临妻离子散……
危急时刻,乡村医生王焕云走进艾滋病群体,以身示范告诉当地人,艾滋病日常接触并不传染。当地至今没有新增一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著名艾滋病专家桂希恩教授说,目前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治重点是对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帮助艾滋病家庭生产自救。对这些工作,王焕云都做得很好。
细心的乡村医生追踪“怪病”
4月29日,在湖北省举办的艾滋病家庭护理培训班上,世界健康基金会的官员介绍了一位大山里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湖北省竹山县溢水镇金壶卫生所医生王焕云。
5月2日,记者在竹山县城坐面的,50分钟后到达溢水镇,再转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半个小时,才找到王焕云所在的金壶卫生所。
王焕云家的三间土墙房子成了危房,拆除了,全家暂时住在卫生所。就是在这个卫生所,他发现了竹山县第一例艾滋病。
2000年7月,镇卫生所来了一名40多岁的男子,皮肤溃乱,高烧不止。卫生所无法诊断是什么病,便把病人转移到县医院。县医院也不能确诊,几个月后,病人死亡。
细心的王焕云没有放过“怪病”,他根据自己平时从报纸、电视上了解的有关知识,怀疑很可能是艾滋病。
王焕云悄悄地展开调查,发现这名男子曾在1990年前后到过河南卖血。当时去卖过血的,还有该镇及周边乡镇的一些青壮年男子,其中也有人曾得“怪病”而死亡!
王焕云将这些卖血者的详细资料,迅速报告给了县疾控中心。
2001年3月,县疾控中心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些因贫困而卖血的农民几乎都感染了艾滋病,仅溢水镇就有6例。
据省卫生厅介绍,竹山县目前是湖北省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之一,也是全球艾滋病基金项目县。因发现早,防治力度加大,该县艾滋病疫情高峰期已过去。
“让我来吧!”
7年前,“艾滋病”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遥远、恐惧,更何况在偏远的竹山。当地不少人责怪王焕云“添乱”,也有艾滋病感染者把自己遭受的歧视归罪到王焕云头上:“要不是你多嘴,别人照常和我一起吃饭喝酒,哪会像见了瘟神一样躲避我,我就是发病死了,也不与你相干!你真是多管闲事!……”
必须立即对这些艾滋病人进行跟踪管理和治疗,防治艾滋病疫情扩散。然而,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缺乏认识和不必要的恐惧,没有医护人员愿意去做这事。
“还是让我来吧!”王焕云对卫生部门领导说。他说,这些感染者都是因为贫穷才去卖血,如今处境艰难,迫切需要人去帮助,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疫情扩散。
王焕云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耐心地给家人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染途径只有那几种,只要注意好自我防护,就不会有事。
好歹说服了家人,周围的风言风语却多了。有谣言说,他们两口子也都是艾滋病人,以至于他在路上遇见熟人打招呼,人家扭头不理。别人聚在一起聊天,一见他来,就立即散开了。
妻子龚成莲说起当初的情形,不住地摇头:那段时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我们走到哪里都好像低人一等。
6年骑坏两辆摩托车
王焕云有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而这是他6年来骑坏的第二辆。
5月3日一大早,记者随王焕云去探视艾滋病人,路上不时有熟人和他打招呼:“王医生,又去看病人啊?”
乡村公路狭窄,弯道多,弯度大,去邵家沟村的路上,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一侧是几十米深的山涧。在一个上坡处,由于坡度太陡,雨后路面泥土未干,摩托车油门踩得山响,车还是熄了火直往后退,记者慌忙从后座上跳下来,把车推住。
当天,王焕云共探视了6名感染者。回到卫生所,他甩甩胳膊:“弯道太多,扭来扭去,胳膊都酸了。有人劝我让那些感染者自己来拿药,你看,他们来一趟多不方便。再说他们本身就有些顾忌,不愿多出门见生人,让他们自己来拿药,心理上受不了。”
第二天中午,溢水街一名感染者给王焕云打来电话,说皮肤出现溃破。草草吃了午饭,王焕云便骑上摩托车出发了,记者再次随行。
感染者是一名40多岁的妇女,十分瘦削。王焕云给她打上吊针,在她皮肤溃破处涂抹上药物。他没戴手套,也没戴口罩,处理完后还喝了两口男主人泡的新茶。记者提醒他注意自我防护,他说:“这样做,不会感染的。”
从2001年到现在,溢水镇的26名艾滋病感染者都由王焕云跟踪管理(其中有3人已死亡)。对这些患者,他给每个人记了一本档案。
王焕云每次去看望这些艾滋病感染者,都和他们一起吃饭,一个盘子里夹菜,一个锅里洗碗,从来没有分餐过。周围的邻居看在眼里,慢慢消除了误解和歧视,也经常主动去帮助艾滋病感染者。
目前,湖北省农村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发病前都在家里治疗,药物由卫生部门免费提供,家庭成员对感染者的护理十分重要。王焕云每周都要为感染者送一次药,向他们的家人讲述一些护理知识。
溢水镇山大人稀,去年大年初四下,邵家沟村一名感染者出现肺病,王焕云冒上门去送药,把患者处理好后,天已经黑了。回家途中不慎摔伤腰腿,直到现在,腰腿还不时疼痛。
2003年,一名姓杨的患者皮肤溃烂,背上和胸前烂成几个大洞,恶臭难闻,惨不忍睹。家人都认为他活不过当年。王焕云坚持每周上门送药、为他清洗,涂药,要求他按时按量服药。这名患者2005年去世。
“只要你一心想把患者治好,你就不会觉得脏和累,也不会害怕危险。”王焕云说。
帮助感染者进行生产自救
去年10月,桂希恩教授去竹山参加艾滋病防治工作,专程去王焕云家看望。桂希恩教授握着王焕云的手说:“你比我辛苦,你一直工作在防艾的第一线,是真正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我要多向你学习。”
桂教授拿出自己的一笔钱,委托王焕云牵头帮艾滋病患者家庭增加经济收入。
天桥村47岁的艾滋病患者许作银上有80多岁的父亲要赡养,妻子、女儿都患有精神病,儿子读中学,还有一个弱智的哥哥跟着他。全家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要在家接受治疗,又不能外出打工。为了帮他找个挣钱的门路,王焕云和村主任蔡立军想了许多办法。
今年春,王焕云拿出500元钱,加上桂教授资助的2500元,帮许作银买了一台小型耕地机,除了自用还可以在当地有偿耕地。
5月4日下午4点多钟,记者和王焕云从溢水街赶回卫生所,他又骑车直奔天桥村,说许作银的药快用完了。
在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天桥村到了。许作银住在半山腰上,抬头就能望见,走上去却花了半个小时。快到许家门前,一条大白狗跑出来,绕着王焕云不停地摇着尾巴。
许家三间土墙破房,没有窗子,屋里光线昏暗。这里耕地少,很多时候许作银的耕地机就闲着。王焕云让许作银去金壶卫生所附近的农田干活,吃住就在他家里。许作银有些为难地说:“去年就在你家里打搅了好几天……”王焕云说:“没事,你只当是在自己家里一样。”
下山时,许作银把我们送了很远。王焕云告诫他:“按时吃药,千万不能喝酒,一口也不能沾。”
王焕云说,溢水镇艾滋病感染者用桂教授资助的钱养牛养羊,现在都有收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