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的很早,忘了关电话铃,被一个不知是哪里的电话吵醒。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叫:《爱上浪漫》。
昨日睡前,书里面谈到一个问题:是思考导致了痛苦,还是痛苦引发了思考。并谈到,认同前者接近于情感的自然主义,认同后者接近于理智型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宿命的观点,也许生命的本身带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不可避免,不如尽量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导致了痛苦,那我不要思考,尽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选择,但是,人类的本能里有没有自发的思考呢,这个问题又难住了我,我们的思考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教育,或许是学校教育,或许是家庭教育。反正,正在想这件事情的我便是在思考之中,因此感到困惑。
书中还谈到两种读者的阅读方式,一种读者是:逃避性阅读,一种读者是自我发现型阅读。前者爱看与自己的生活很远的书,后者则是在书中寻找自我,或寻找某种共鸣。在这两种读者里,我基本属于后者,前者的阅读更接近于一种学习和猎奇,而后者更像是找朋友或者是寻找安慰。
我所受的教育告诉我,读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下,从空白到充实到回到一种忘记一切观念,回归自我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更接近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显然已经不似先前的空白,学习是我们在面对社会、人群中不可避免要进行的一种东西。然而学习和教育也给我们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条条框框,我们受着本能的巨大支配,又同时感到教育带给我们的束缚,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是很难实现的,本能的释放受到了干预。尤其在社会、人群中,大都在讲究:配合,家庭成员的相互配合,工作伙伴的相互配合,朋友之间的相互配合,伴侣之间的相互配合,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我们一方面满足于这张网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产生出要从网里挣脱的欲望。
著名的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用他这句话推断,他相信有更大的一个东西操控着这个世界。因此我迷惑,他的创作是出于本能还是思考,通常我们会认为,思考导致创作,而不是本能。如果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倒觉得更容易接受这句话的观点。对于无神论者,上帝或者任何仿佛可以给我们精神依托的神灵根本就不存在,无神论者的思考,不会引起谁的发笑,无神论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成是对上帝的嘲讽,事实上,没有人会发笑,是无神论者自己在取笑自己,给自己来个自嘲的玩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