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收获回家过年——归途中的打工诗人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新闻报道 |
本报记者
赵昂《工人日报》(2019年01月28日
编者的话
一年又一年。距离大年三十还有几天,虽然许多人还在奔波忙碌着,但当朋友圈陆续晒出各自回家的路途,当平时拥堵不堪的马路日渐空旷,当超市里到处摆放着大红灯笼和各式的对联、福字,那一刻,你是否觉得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无处不在提醒着我们“该回家过年啦”。
对于许多打工者来说,整日为之奋斗的这座城市是他乡,魂牵梦绕却许久不见的那块土地才是故乡。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或许早已成为新城市人,对于故乡,他们是归人,也是过客。家乡的一草一木是他们心里的牵挂,可他们身上的气质、审美却早已融入了那座城市。家乡早已不能安放住他们的青春,但离开久了,又忍不住想念。
本期和读者分享了几位打工作家的回家之路,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打工者,但他们和其他打工者的奋斗故事、心路历程并无二致。回家过年,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感怀。一年一次的春节,仿佛成了一种仪式,是辛苦奋斗一年之后,自己给家人和乡邻展示的成绩单,是激励自己来年更加努力奋斗的加油站。
2019年1月2日,胡巨勇的名字出现在了湖北省作家协会新会员的公示名单里,在此之前,他的诗作已经被选入湖北省的草根诗人作品合集《大众文艺丛书》中。“文学上的收获,是我春节能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胡巨勇说。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来自基层的诗人们也踏上了返乡路途,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有什么样的改变,春节阖家团聚之时,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收获想与家人分享?带着这样的问题,《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从打工者中走出来的文学创作者,他们如今大多已经成为真正的作家,也在城市安家。
文学改变命运
如今已经落户北京的陈之秀,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在地摊上看书的情形。出生于四川渠县农村的她,家里是全生产队最贫困的人家。因为家里没有男孩,父母曾在她三四岁时想把她送走换个男孩,吓得她躲进自家猪圈,慌乱中烫伤了胳膊,因为烫伤,对方反而没有要她。在她12岁那年,家里抱回了一个男孩,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抱来的弟弟,那时候,陈之秀就立下一个志向,要证明自己不比男孩差。初中毕业后,她未能考上高中,便去学了理发手艺,后来又去兰州、成都当了商场服务员。
1996年9月,陈之秀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则为庆祝香港回归的征稿启事。她仔细地读着征文的要求,然后向报摊的主人借了纸笔,当即作了一首诗《无题》,然后去了附近的邮局,按照上面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习作。没想到,这首诗真的获奖了,还被编入文集出版,从此,她踏上文学路,最终成为某杂志社编辑和一名作家。
“一粒种子,不经意掉进了沟壑里,几天后,长出了诱人的新绿,迎着风,迎着雨”,陈之秀有时觉得,自己就是那粒种子。
“文学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信仰,好的文学作品确实可以救赎一个人的灵魂,这比什么都有用。”90后作家傅淑青说。出生于浙江浦江一个农民家庭的她,初中毕业后在老家的缝纫机厂打了4年工,“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在缝纫机旁没日没夜地忙碌。”
后来通过自考和成教,傅淑青最终拿到本科文凭,如今是文化公司的编辑。2009年她第一次投稿,没有电脑就在稿纸上写,然后投进邮筒,每天晚上倚在门前等待着邮差,日复一日的等待,直到2年后,她收到了第一份样刊。
已经落户深圳的张伟彬,1990年就从广东兴宁来深圳打工,从杂工、搬运工做起,后来成了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去年9月,张伟彬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也成了第二届深圳市劳动者文学孵化中心的签约作家,而他获得的“宝安区百佳文艺志愿者”提名奖,与其在深圳市宝安区打铁文艺社做专职工作是分不开的。
归途中的游子
“我已经3年没回家了,往年要么是过年前一天才放假,要么赶上公司需要派人值班。2018年找到了新工作,今年我要回家过年。”2005年开始外出打工的杨华之,在青岛做过1年按摩工,在北京做过6年快递员,后来南下东莞,做过翻纱工、打包工和保安员,如今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作文培训老师。
“对新工作满意的原因,也是因为春节假期长,有时间回家。我想热热闹闹地和兄弟姐妹们吃团圆饭,想在村子里走走,为这两年去世的乡亲们烧烧纸,想让这几年没见面的娃娃们,叫我一声‘大伯’。”杨华之说,作为一名游子,他对春节有很多期待。“即使远在天涯的游子,也能看见耀眼的唯一,在一年一度的除夕”,杨华之在诗作中如是写道。
文学上的成功,让春节归家的打工作家们,更加受人尊敬。对于乡人来说,村子里走出一个“笔杆子”,大家都感到荣光。今年大年初二,张伟彬要带着自己的母亲回家,拜会亲朋好友,参加一年一次的同学聚会。
“泼洒出的恋恋浮世绘,抬高了游子思念的浓度”,常年定居深圳的胡巨勇,在诗作中这样写下对故乡的思念。1997年他就到深圳打工,从杂工、操作工一直做到生产厂长。
时至今日,南下深圳20多年了,他的通联地址依然是老家“湖北省黄梅县黄村”。“地址写成黄梅,稿费自然也就寄到了那里,老家的爱人和孩子,可以用这个补贴家用。”一张张稿费单,给家人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收入,也如同一张张奖状,诉说着游子的收获,令家人在乡邻之间,更有自豪感。“我的孩子也受到我的影响,作文非常好,总说自己的爸爸是个作家,很自信。”
陈之秀今年并不打算回老家,而是要在京过年。因为,2018年,她的第5部长篇小说已经完稿,近40万字。同时,她还与她的爱人和正在念大学的儿子,一起合作创作完成了一部11万字的神话故事小说。
从故乡到他乡的期盼
即便离开家乡,故乡的山水,依然在异乡的打工作家眼前萦绕,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之一。“浦江离杭州不远,每年我都能坐车回家过年。”傅淑青说,她对家乡爱得深沉,因此把许多家乡的风物都写进了文章,“家乡的凤凰山、古村落,还有‘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江南第一家’,还有家门口那条柳溪水。”
从故乡到他乡,文学的平台在上升,视野同样在延伸。杨华之的第一本诗集叫《微光》,而最新创作的第二本诗集叫《道滘镇》,道滘镇,就在他打工的东莞市。今年,他得到了文学创作的中级职称,“我不想用职称为自己的文字定一个级别,我只是看重了它可以用来在打工地落户,为我在故乡和他乡之间,提供一个选择的主动权。”
陈之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都,一个少妇的故事》,是以成都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当时她把自己写的其中一部书稿放到了新浪网上,用网名“爱的天使”发稿,短短一个星期,就超过了上百万的点击量,获得了不少网友的好评。2008年,这部小说改名为《我能不能复活》出版了。后来,她从成都到北京。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也带来了创作内容上的丰富。
“小说不能总是写给过去,要写出现实,写给未来。”写未来,也是陈之秀下一阶段的创作方向,“行云流水间的都市,有着形状各异的鞋子,每个脚步,都是生命的足音,从我的轻快的脚步里,是否听到新的启程?”
春节,在故乡的停留只有数日,告别故乡,打工诗人们最终要回到他乡。每一个打工作家,对于未来都有新的期盼,这样的期盼,跨越了故乡和他乡。傅淑青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更好地发挥所长;杨华之盼望着新的诗集受到欢迎;张伟彬则盼望着老家的新房能够装修完工,圆母亲几十年的梦想……
不过,不论未来走向何方,打工作家们从来不会忘却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以及饱经酸甜苦辣的打工岁月,这样的惦念,这样的人生体验,让他们的文字,与众不同。
“回家,回家,穿过这个长夜,我注定要耗却毕生的路,家,仍在乡音的民谣里,而风筝线一样的路,我将,专注地,一匝一匝将它卷完”,胡巨勇这样写道。
打工诗歌作品赏析
傅淑青
伟彬
杨华之
胡巨勇
陈之秀
就这么坐着
傅淑青
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
我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
我听到时光流走的匆匆脚步
我听到成品衣上市老板的笑声
我听到同伴感叹缝纫机前的青春
每分钟只值一毛钱
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
在缝纫机旁没日没夜地忙碌
一块块碎布
瞬间组成五彩飘曳的裙子
可是,那耗费在缝纫机前
年轻的生命可曾顽皮地飘曳?
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
送走黑暗迎来黎明
坐着,继续坐着
恍惚间踩缝纫机的水灵姑娘
已瘦成深秋的一朵黄花
北岛时光
伟彬
北岛来了,文艺青年吹响集结号
以飞鸟速度迅速占领蛇口半岛
胡桃里拥挤成小胡同,从容的读者不再从容
心情已成一杯速溶咖啡
我以最后一名朗读者的名义
站在一首诗的门槛上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与北岛一起重温经典
从门缝里感受新诗的微澜与觉醒
诗歌也许是不会中风的
但站在一座孤岛上久了,梦呓难免缥缈
与诗人不很流畅的交流中
感受到诗歌曾经的徘徊与辗转
生命怕诗歌走了调,
黑暗却焊住了灵魂的银河
鹏城大街小巷,都在倾听诗人的每一次脉搏跳动
一个觉醒的诗人,接受了飞鸟的纸笔
一个孤独的剑客
在诗集里刻下一个不苟言笑的名字
北岛,也许是南方夏天签下的最后一个秋词
生命的灯盏
杨华之
隔世的叮咛不须长吟。更多时候
是沉默、暗淡
它将隐喻倒挂夜空
偶尔,它在暗夜闪现
以磷火的光芒
那是尘封的张望。即使远在天涯的游子
也能看见
唯一的耀眼,在
一年一度的除夕。前世今生的语言
交集于此。大地的鼓面
被踏响。你看,那么多
匆匆的脚步,在路上。只为
上先祖坟前,培一锹土
烧一炷香,虔诚地点上一炬生命的灯盏
修辞里的故乡
胡巨勇
无须证明。当我写下故乡二字
文字里的意象便入木三分
把老屋交给名词,家
荣耀与落寞
补缀记忆的缺页
云卷云舒的小叙
成为隐喻章节里的注解
平仄了方言里的乳名
让炊烟进驻动词,拔节
乡情,生长心事
泼洒出的恋恋浮世绘
抬高了游子思念的浓度
村庄在白描里陈述憧憬
篱笆墙的比喻
用影子触摸温馨
落脚于祠堂的姓氏
在顶真里白发丛生
一炷乡愁。被月光渲染
美丽与哀伤,醉
在今夜
低处的花朵(外一首)
陈之秀
一粒种子
不经意掉在了沟壑里
几天后
长出了诱人的新绿
迎着风
迎着雨
突然有天
它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没有谁赞美它的美丽
没有谁赞美它的坚强
它的存在是忽略的
但它
依然傲立雄踞
在沟壑
它虽是低处的花朵
但它也有自己的芬芳
它是蝴蝶的恋人
也是大地的情人
它的存在不为别人
只为生命的美丽
鞋子
我有一双
紫色的鞋子
穿上它
迈着优雅的步伐
走进了人群里
于是
想到了那双
那双
黑色的鞋子
那是多年前
你送给我的
你说 婚姻如鞋
我说 人生如鞋
多年以后
那双
那双黑色的鞋子
年老色衰
已经墓场
行云流水间的繁华都市
有着形状各异的鞋子
每个脚步
都是生命的足音
从我的轻快的脚步声里
是否听到新的启程?
本版插图 漫画 赵春青
文章地址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9_01/28/GR0501.htm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9_01/28/GR0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