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喜与敬叹

(2016-02-17 11:03:34)
标签:

文化

时评

分类: 王一兵杂文集

 惊喜与敬叹

——读徐飞贤《心语集》

/王一兵

这年头写诗的不少,但写古诗的不多,更何况还写词和对联呢?因此,当徐飞贤先生将他的诗、词、联作品集《心语集》及《徐神仙的传说》两书寄给我夫人陈之秀“雅存”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展卷拜读。我读的是《心语集》,看过之后,生发出一连串的感想,其中有惊、有喜、有敬、有叹。

先说惊。

之前,我也看过一些今人所写的所谓的“古诗词”,文字浅陋,连起码的平仄和格律都不遵守,更别说具体的对仗等要求了,但徐先生的作品却大不相同,不但文辞典雅,而且基本遵守了古诗词的一些具体要求,特别是如今早已消失的入声字,也掌握得十分到位。如果这样的作品出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也还说得过去,但从书前的作者简介来看,徐先生是在那场文化浩劫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竟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精通,真可谓难能可贵。所以惊。

次说喜。

古诗词之所以难写,除对古文的修养要求较高外,还有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古诗词的意境之间的矛盾不好处理的问题。众所周知,古诗词产生的年代是在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而如今社会已进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年代,新的事物和名称层出不穷,如何用古诗词的“旧瓶”装新生活的“新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徐先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如《网恋现象》、《战“非典”》等。所以喜。

再说敬。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延续和发展下去的。而在现代社会中,做这样的传承者是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耐力的。因为做这样的传承者既费力又不讨好,经常处于“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但徐先生甘愿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做这样的传承者,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如果没有像徐先生这样的传承者的坚持,像“蠲”、“猷”、“庾”、“暌”、“樾”、“甍”、“勖”等词汇,终将归于泯灭。所以敬。

最后说叹

我敢说,如果徐先生出生于盛唐雅宋时代,一定可以以他的作品而名满天下。可惜徐先生“生不逢时”,在影视文化大泛滥的今天,只能与三两同好往来唱和,虽自得其乐,却难掩凄清和寂寞。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想要推陈出新,实比登天还难。而徐先生仍然像希腊神话中的悲情英雄西西弗斯一样推着这块巨石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似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叹。

依笔者的愚见,以徐先生的才华,不如多写些像《徐神仙的传说》这样雅俗共赏的作品,甚或写一些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庶不致埋没于滚滚红尘之中,毕竟人以文传嘛,不知徐先生以为然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之短
后一篇:逗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