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步诗”的创作手法
(2015-02-04 17:00:24)
标签:
七步诗曹植《静夜思》诗人 |
分类: 王一兵杂文集 |
浅谈“七步诗”的创作手法
文/王一兵
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写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方面,深为曹植敏捷的才思所折服;另一方面,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才思再敏捷的人要在七步之内完成一件作品,也并非易事,万一因一时紧张做不出来,岂不白白丢了性命!
很多年以后,当我读了《唐诗鉴赏辞典》,分析了每一首诗的大致结构之后,突然对“七步成诗”的问题有了一些领悟,认识到:其实写诗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认识了这一规律,即使不是曹植那样的才子,但具有中等才能,在七步之内成诗,也并非“天方夜谈”。这个规律就是我总结出的“二十四字诀”:“就地取材,曲譬别说;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双关最妙,直指心窝。”下面结合一些实例,逐一加以解释。
就地取材
就是迅速扫视一眼周围的环境,对什么事情感触最深就写什么。如:李白的《静夜思》,开头就是“床前明月光”,这是映入李白眼帘的一种景色,被李白信手拈来,虽质朴无华,却引人遐想。
曲譬别说
就是紧接着开头的一句诗,对被选定的这一景色进行比喻,最好能有些新奇之处,道前人所未道。当然,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琢磨,就采用明喻亦可。如:《静夜思》的下一句:“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喻成银成玉亦无不可,但那样多少有些落俗套,而把月光比喻成霜,则有了一些新意。
借景抒情
接下来就是要抓住前面的那样一种景色来抒发情感了。如《静夜思》的三、四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到人的聚散离合,以抒发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怀。同样是这两句诗,也符合“二十四字诀”的下一句:
动静结合
在这首诗里,“举头”与“低头”分别写了诗人的两个动作,可谓“动”;而“思”写的是诗人的心理活动,可谓“静”。这一动一静的结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厚感情,道出了“人人心里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意境,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其实,有了以上十六个字,已足以“七步成诗”了,但如果不满足于应付差事,想把诗写得更好,还要看看下面的八个字。
双关最妙
“双关”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它主要以谐音的形式表达人的情感。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即以“晴”与“情”的谐音关系,委婉地表达了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慕之情,比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更增添了几分情趣。
当然,这里只是以双关作为众多修辞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来说明诗歌的创作手法,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不仅限于这样一种手法。
直指心窝
就是要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而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去炫耀文才。这就是为什么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作品虽然不失为诗歌中的精品,但却不如李白的《静夜思》更为读者所熟知的原因。篇幅长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没有《静夜思》那样通俗易懂,能直接抵达普通读者的心窝。
以上口诀虽然可以助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诗歌作品,但正如围棋比赛中进入读秒后,棋艺再高超的棋手也容易下出“臭棋”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写出曹植的“七步诗”那样的名篇佳作来也绝非易事。即使才思如曹植者,也未必如此。
我曾见过曹植的《七步诗》的另一个版本,诗是这样写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远不如前面那首“七步诗”来得简捷明快。我宁愿相信这才是曹植的原作,因为在那样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来不及细细思考,更来不及字斟句酌的,诗写得罗嗦一些也是情有可原的。
下面再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为例,衡之以我的“二十四字诀”,看是否符合。
诗的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写的是诗人眼中所见,是一“静”;第二句“闻郎江上踏歌声”,写的是诗人的所闻,又是一“动”;同时两句符合“就地取材”、“动静结合”的原则,但没有用“曲譬别说”,只是用“青青”形容杨柳之色,用“平”形容江水之态,不必苛求。第三句“东边日出西边雨”,是“景”;第四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情”,符合“借景抒情”、“双关最妙”的原则,同时也因其描写了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而“直指心窝”。
读者诸君不妨以我这“二十四字诀”去分析一下历代诗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看可有什么遗漏;也可运用这一口诀,试着写一些“七步诗”一类的“急就章”,看可否帮您在诗坛上附庸一下风雅,当一回“才子”。果真有效的话,也不敢望谢,不过当一块引玉的“砖头”而已,只是希望不要“玉石俱焚”,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同泼掉,某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