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个条件
(2012-10-26 14:00:00)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杂谈 |
分类: 王一兵杂文集 |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本人,对中国,当然是件大喜事,但对我们每一个喜欢文学写作的其他中国人来说,却无疑是个“噩耗”——因为,莫言得了奖,同时也意味着其他中国人再次得奖的希望起码在几十年之内大大减小了,而这对于一个已人到中年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更是悲剧,因为“诺奖”只授予活着的人,要想得“诺奖”,除了作品要过硬以外,首先要保证我们有足够长的寿命,老舍、沈从文与“诺奖”失之交臂,就因为他们的寿命不够长。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得“诺奖”的文学写作者也不是好的文学写作者,虽然没得“诺奖”的未必文学水平就比得了“诺奖”的低,但“诺奖”毕竟是一项得到世人公认的体现一个文学写作者水平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仍然有必要研究一下怎么样才能得“诺奖”,或者说得“诺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我以为,要想得“诺奖”,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才行。
天时,也就是刚才说过的寿命问题,需要我们不能像路遥那样光顾埋头写作不顾健康,这样写得再好,把命写没了,同样得不了“诺奖”。
地利,就是要立足本土,写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来。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们看文学作品,猎奇仍然是主要的心理动因。“诺奖”在评奖时对地域的平衡也可证明这一点。
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和”了。它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作者的才能。要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包括内容的与众不同和形式的与众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内容再不同,主题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而形式的与众不同,则与“地利”有关。二是要有一个好的译者。要想得“诺奖”,首先要评委们看得懂,因为中文十分难学,不像英语那么普及,要让一个外国评委看得懂你的作品,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译者。莫言的获奖与惟一懂中文的诺奖评委马悦然的学生陈安娜把他的三部作品翻成瑞典文以及莫言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意等多国欧洲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是要有好的推介者。根据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被张艺谋搬上银幕并获金熊奖,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就了莫言,极大地提高了莫言在西方的知名度。再加上“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大力推介,莫言的获奖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此看来,得个“诺奖”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好在我们大多数文学写作者并不是以得“诺奖”为目的而写作,我们的目的是以“诺奖”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期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只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特色来,才能引起国人和世界的关注,再把我们的身体保养好,争取活得长一些,也才有希望得“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