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和爱人孩子外出吃饭回家,在院子里看见了一位收废品的中年男人推着装满三轮车的废品往院子外走。便对他说:“去我家收废品吧。”
他看了看我们,问:“几楼?”
“跟我们走吧!”我说。
就这样,他一直跟在我们后面。
一进家门,我和孩子就奔向阳台,把那堆积如山的废报纸、书本、瓶子等抱到门口,爱人看我和孩子在忙着,也搭手一起行动,几趟下来,便把阳台上的废品清出屋里。
而屋外,收废品的师傅弯着腰、弓着背在整理废品,他将废品归着类。他动作熟练,手脚麻利,一看就是干了多年这个职业的人。
我站在门口,打量着他。他头戴一顶棉帽子,上身穿了一件不知穿了多久的大衣,而且还沾了很多白灰。他发现了我在看他,可能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整理废品,一边说:“再过两年就好了,我的孩子就出来了。”
“你的孩子多大了?”我问。
提到孩子,师傅的眼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骄傲。他说:“你没看电视啊,好多电视台都报道过我的家庭,还有中央电视台!”
他把中央电视台说得很重,似乎中央电视台象征着一种荣誉,一种资本,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力量。
我不知道他具体指的是什么。对眼前的师傅确实感到非常陌生,再说,电视的节目很多,我也关注不过来,他家上电视,是什么原因呢?
正当我开始思索他家是不是因为贫困得到政府帮扶而上电视时,他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有出息,老大以前是从老家考学到北京的,现在公费出国去美国学习。老二也考上清华大学了,现在读大二了。
我看着师傅,给了他一个和蔼的笑容,说:“真不简单,两个孩子有出息,也算是给你们安慰了。”
“人一辈子,还不就是为孩子好啊!”他说。说得朴实,却很真实。人活一辈子,不都是为孩子吗?我深深地记着了这句话,他的话,道出了多少家庭的心声?
说话间,他已经将废品整理好了,过了秤,数了数,然后将钱递给了我。接着又说:“我为了养这两个孩子,向国家贷款了17万,好在国家不要利息,等孩子以后出来工作了慢慢还,我们当家长的就给孩子挣点生活费用。不是为了孩子,我们才不想来北京,这里又冷,又挣不了啥钱的,还是回四川好。我再过两年,等孩子毕业出来了,就回去。””
提到四川,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说:“我也是四川的。”
“我德阳的。”他自报家门。
“哦,那离我们很近的。”
师傅很是热情,接着就一一数落着哪些四川人在北京为了孩子读书租房等事情,但最后说:“我的孩子都是从老家农村考出来的!”
这句话铿锵有力,也正是因为他孩子的争气,让他的生活有了奔头;也正是因为孩子的出息,让他在别人的眼里有了底气。
最后,当他扛着废品转身离去时,在我心里,对他充满敬意,一个朴实的父亲,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给孩子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一个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给孩子一份强大的父爱,父爱如山!
他走了,也许我以后难以碰见他,让他收我家的废品,但我却萌生着以后的废品为他留着的想法。
爱人听见了我们的谈话,他问:“是不是上次我们在地铁里遇见的那人,那人的孩子不是也考上清华的吗?”
我说:“不是的,这个人是我老乡。”
“真是卧虎藏龙了!”爱人感叹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