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第一座出口的园林--网师园
 (2021-09-27 13:06:25)
	
			
					(2021-09-27 13:06:25)		|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苏州园林 | 

严格讲,出口到美国的是网师园中一个独立的小庭院-“殿春簃”。事情发生在1978年,一位美籍华裔收藏家想为自己收藏的明代家具建一个展室,在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的提议下,决定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一座中国式园林来陈列这些明代家具。陈教授并建议将“殿春簃”移建到美国去。经过国家同意,193箱林园构建远渡重洋,在苏州园林工匠的精心制作下,另一座“殿春簃”于1980年3月出现在美国纽约,名为“明轩”。可以说,“殿春簃”的出口开创了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殿春簃”也名声大噪,网师园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回过头来说网师园。说来也巧,网师园就在我们下榻的南园宾馆马路对面。到苏州后第三天上午,我们走进阔家头巷11号网师园的大门。大门一侧的墙上挂着国务院1982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牌。大门内是轿厅,厅中木屏上方挂有“清能早达”的匾额,下方是漆画“网师逸韵”,立体呈现了网师园的全景。
轿厅的背面有一座砖砌门楼,系乾隆年间的遗迹。门楼有飞檐翘角,仿木的斗拱,精美的镂空砖雕画以及装饰花纹,门楣上刻有“藻耀高翔”四字,意为高飞发达之意。被称为“江南第一门楼”。
过了轿厅,进入网师园的主要建筑“万卷堂”,读书万卷之意。堂名由文征明题写。厅内装修陈设华丽,是当时主人会客议事的地方。走过“万卷堂”,便到了后厅“撷秀楼”,这里的陈设比较简朴,是主人生活起居和内眷活动场所。“撷秀楼”由清学者俞樾题写。
再往里走,来到“梯云室”,梯云意取自唐张读“宣室志”中周生八月中秋结绳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室内有一座黄杨木落地罩,两面都雕有精细的花鸟图案。室外的庭院里,立有一奇异太湖石,看似云蒸雾绕,与梯云相呼应,十分有趣。
随着曲折迂回的廊道,走进了“集虚斋”。这是主人读书,修身养性的地方。三面屏风上的翠竹,镂空花窗外的古木、假山,衬托了这里的清静淡雅。室外庭院里也立有一块上大下瘦的太湖石,形状奇异,令人遐想。
集虚斋的西面是“看松读画轩”,顾名思义乃是主人与朋友吟诗赏画之处。
走出看松读画轩,走进了位于园子中心部位的彩霞池,水池面积很小,不到500平米,只有拙政园荷塘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水池虽小但不见局促,池边的亭榭轩高低错落,假山小桥花木起伏有致,行走之间,一步一景,举起相机,一幅幅水墨画随即入镜。桥是小桥,3米长的“引静桥”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桥,3、4步就能跨过,假山、石矶用的是小块黄山石垒砌而成,池东的半亭和池西的月到风来亭像两只展翅欲飞的雨燕,小巧而灵动。加上水面的倒影争相竞秀,真是美不胜收。

最后来看看“殿春簃”,它是位于网师园西北角的一个单独的小园,殿春是春末的意思,阁边小屋称簃。整个“殿春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面是一大一小的两间书房,北面是一座不大的小院。书屋正厅挂有“殿春簃”的名匾,北面的墙上有三扇长方形镶花木窗,木窗外的天井里置有芭蕉、翠竹和假山。从室内看过去,蕉、竹、石在花窗里犹如三张清丽的水墨。绝了!真是:窗非窗也,画也。再看中间那扇花窗两边,挂着一幅对联,对联上写着: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正好对应了花窗里的画。顿时,诗情画意充溢了整个书房。令人拍手叫绝。里间的书房同样典雅,南北墙上都开有硕大的花窗,借室外之景,养读书人之心、目。
“殿春簃”北部的小院,四、五百平方米大,沿着院子三面的黛瓦白墙,安置有涵碧泉、冷泉亭以及太湖石、各种花木植物等,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各种花纹图案,加上南面的两间明代建筑,兼有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看上去整个小院虽小但景物参差起伏,疏密有致,不见拥挤繁杂。难怪陈从周教授称赞它是小园极则,以小胜大的典型案例。
至此,我们这次苏州园林的六篇游记已经草草写完。这次我们去过耦园,但恰逢景点内外都在大修,漫天灰尘。所以匆匆走了圈,没有拍什么照片,也没有做详尽的了解,下次有机会再做弥补吧。
前一篇:苏州唯一的书院园林--可园
										后一篇:河西走廊行(1、初识敦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