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小小罗盘定乾坤

标签:
风水文化第一村堪舆江西兴国三僚村旅游文化 |
分类: 影像.印象 |
它在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曾占据显赫的统治地位,但如今仍然在充满争议中暗流涌动。它既是故弄玄虚的迷信伪科学,也包含许多符合现代环境学、建筑美学和景观学理论的合理成分……绵延不息的古老风水学,在这里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男性村民常年以此为业。距离江西省兴国县68公里的梅窖镇三僚村,就是中国风水文化的圣地和南派客家风水的发祥地。
“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风水在三僚”。自五代十国起,这里出了27位专司皇家风水的堪舆国师,胸怀天地的明师72位,看坟相宅的江湖术士更是数不胜数。国师是帝王御用的风水师,而明师则是具有真才实学,不求名利的风水师。三僚村的先祖们因勘定了明朝的十三陵、紫禁城和明代长城等,使三僚在中国风水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后人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http://s9/middle/46f176bcx8f478d01b3a8&690
“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崇尚科学,扑朔迷离的风水很快被认为是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绊脚石。一个世纪过去了,抛却人为的诡异和玄学的糟粕,当人们回眸神秘的风水文化时,却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发现。
对于古老的堪舆术,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风水学,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但作为“易经”中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支派,它依据阴阳五行八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理论,通过罗盘这一独特工具来较验、调整方位、角度,再加上对周边山形水势、自然环境的辩证观测,即所谓的“察形理气”,达到阴阳协调、平衡和谐。它涉及到建筑、规划、环境、水文、地质、乃至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因而有人说它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据记载,明朝永乐帝朱棣在金陵登基后,于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村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三人前往相都,规划宫阙皇陵。其中著名的例子是他们规划的十三陵,一共葬有明代的13个皇帝和23个皇后,以及众多妃嫔、太子、公主和从葬宫女等,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夸此地为风水宝地。因为十三陵的每座陵墓都分别建于一座山前,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源远流长的三僚村客家堪舆文化,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几乎遍及所有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区域乃至整个汉民族,影响中华民族千余年之久。古代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含故宫)、南京、广州等许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布局、府第选址,大多是遵从三僚村风水布局理论所建,不仅如此,即便在国际上尤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民间以及学术界,都受到广泛推崇和关注。
对此,江西本地的文化官员和民俗研究学者普遍人为,三僚风水文化首先体现出客家民系独有的文化生活习性、精神寄托和思想信仰;和客家人的生息、繁衍、迁徙、安居、出行、婚嫁、丧葬密切关联,因而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三僚村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三僚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它可以成为联系海内外客籍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在增进世界客家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兴国县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将三僚堪舆文化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确定以“兴国县非物质文化中心”作为政府保护单位,对三僚堪舆文化加以重点保护。2008年,三僚堪舆文化作为民俗类别中的文化习俗和民间信仰项目,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三僚客家堪舆文化申请加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却铩羽而归。文化部的一位副部长表示,风水等一些民间信仰能不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要深入研究。
从单纯文化的角度看,三僚村的风水跟中国的鬼神文化一样,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状态。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风水文化数千年来被赋予了太多的神秘和荒诞,甚至成为赚钱的工具和愚昧无知的精神鸦片。现如今一旦被有意地向科学靠拢时,科学和伪科学的不休争论将使人很难对其进行客观定性。以三僚村为代表的中国风水文化要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