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温超导原理及应用

(2021-03-12 16:36:38)
标签:

物理学

分类: 物理学

常温超导原理及应用

朱国山 

超导是一种零电阻的特殊状态,研究超导事实上是研究电阻的问题,搞清楚电阻的成因,自然就明白超导的原理,目前很多科学家研究超导,忽观了它是一种电阻的特殊状态,只专研于超导的很多特殊性态,走入了研究的误区,本文从电阻的角度,理清电阻与超导的关系。一百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研究透彻超导的成因,主要是对电阻的定义有所出入,从中看不出电阻与超导的关系所在。

一般科学工作者对电阻的认识只是表面的、感性的,电阻的成因没有人足够重视,一般人们的解理也都是想当然的认为是:电子定向移动时于原子的碰撞所消耗的能量。没能对电子的运动进行深入地研究。

我们知道在常温下,电子在金属晶格间作高速热运动,有资料显示在室温27时电子热运动的速率为1.08×10^5/秒。

铜最外层有2S轨道电子,在常温下每个铜原子可以提供一个自由电子,另一个S轨道电子结合到3d9轨道上,为3d10满轨道状态。

1摩尔量为6.02214076×10^23个,1摩尔的铜是63.55克,密度为8.96/cm3,1摩尔铜的体积为7.0926cm3,如果将其做成截面积为1mm3,导线,长度为7092.6cm=70.926米,如果将其通过1安培电流,(电流单位:1安培=1库伦=6.24146×1018个电子/秒),其导线中每米有8.49074×10^21个电子,可以计算出电子的定向移动速度为:7.35×10^-4/秒。

如果导体电阻发热是电子与原子间的碰撞,它的发热量应于电子热运动速率成正比,常温下(300),电子自由热运动速度为1.08×10^5/秒,对应温度为300K,外加1安培电流后,电子的速率增加了7.35×10^-4/秒,导线将升温0.00000001,于日常导体电流发热量严重不符,导体中形成电流的电子速度是相当低的,于碰撞的电阻说严重不符,可见电阻的成因并不是电子与金属晶体的碰撞。

电子在原子晶格间的运动,并不能理解为宏观的物体碰撞,金属晶格间自由电子与金属原子的相互碰撞,电子在接近原子时受到外层电子的斥力,电子不可能与原子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式碰撞,电子只在原子晶格的中间地带绕行运动,并不能直接碰撞到原子,电子只在晶格间电势平衡的区域运动,其动能不受有实质性的损失。 

电阻的成因及超导

导体多种多样,有能够移动的电荷,就能形成电流,就可以称为导体,导体有金属、有非金属,有液体等,最常利用的是金属导体。金属一般都有导电性,因为金属原子最外层都是电子最少的s亚层,其轨道锁能态最弱,极易失去电子,游离于晶格间,成为导电因子。材料的导电性实质上是分子、原子间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电子。导电性不是金属的专利,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电荷,都可以导电,导电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有良导体、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之分,导电能力的强弱和材料中的自由电荷的数量有关,也和电荷流动环境有关,如温度、材料结构等。导体中阻碍导电能力的因子称为电阻。

金属晶体内的自由电子并不自由,电子的热运动感应磁场,各运动电子的感应磁场相互耦合,形成相互联动的电子磁场涡流,自由电子在磁场涡旋的牵制作用下,也呈涡旋状旋转,自由电子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只能在一定的晶格间,随磁涡旋而旋转,定向移动受到晶格的限制,若内加电场廹使其定向移动,必先打破晶格间的磁场涡旋,若磁涡旋不解除电子无法移动到磁场限制范围以外,这种解旋的消耗的能量就表现为电阻的能耗,也称导体电阻。

可见导体内若形成磁旋涡流,就必有电阻,要想导体内电子流动不形成电阻,就必需限制电子形成磁旋涡流,磁旋涡流的形成是多个自由电子间感应磁场的相互纠缠,也可以说是自由电子间相互打结,不让自由电子间相互打结,就必需在材料结构上对自由电子热运动进行限制,使电子间不形成相互的影响,导体就不会形成电阻,导体就处在0电阻的超导状态。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超导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完美的阐述真正的超导成因,最著名的超导理论BCS理论,运用电子自旋耦合现象形成库珀对,免强说可以说明极低温超导现象,温度略高不能形成库珀对时的超导现象,它就无法解释了,对于常温超导他们就完全没有了头续。

传统超导理论的误区:低温超导BCS理论,认为电子相互间形成库珀对是形成低温超导的原因,库珀对是存在的,库珀对也可以降低电子热运动的磁旋涡流的产生,但不是形成超导的基本原因,在极低温度下,有的金属有超导性,有的金属没有超导性,但库珀对在所有金属导体中都是存在的,1如铜、银等金属在几乎绝对零度的极低温度下,也没有发现有超导性,汞在4.15K时表现为超导,锝在8.22K时表现为超导,铜、银几乎没有超导性,这些难以用BCS理论的库珀对来解释。

超导原理:在极低温度下电子热运动势是相当弱的,但不会为0,也就是说不会一点磁涡流都没有,如金属铜、银等,在几乎接近绝对0度时,也不会形成超导体,能否实现超导是于金属的晶格结构紧密相关的,晶格能有效的限制电子热运动的磁旋涡流的产生,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就有可以实现超导电性。超导的转换温度的高低严格于材料的晶体结构有关,目前所研究的高温超导材料都是陶瓷性的,我们知道绝大多数陶瓷都是电绝缘体,但几乎目前发现的高温超导体,都是在陶瓷材料的基础上,加上有导电性的粒子构成一层导电层,使材料呈三明制状,绝缘层和导电层相互交递。绝缘层可以限制导电粒子热运动形成磁涡旋,这种限制也是有限的,当温度过高,电子运动强烈时,层之间的电子热运动感应磁场过强,还是可能相互影响的,超导就不能形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的黄世明著《超导电性机理新议(II)元素超导体和化合物超导体》给出了几乎所有在低温下的超导特性的单质金属的晶体结构,转换温度等重要资料,并指出在常压下,IAIIA 族共有10 个元素被检测过,无一显示具有超导电性。下二个表格列出在常压下有超导性的金属晶格都是非空间对称、各向同性的结构,电子在晶格间的移动势是不相同的,在极低的温度下,电子在某一较密的晶格向上,相互磁旋涡流可能被晶格所限制。下表中有较为对称的晶格只能在高压下表现为超导性,说明这些金属晶体在高压下改变了其晶格结构,使晶格呈空间非对称性,YBa2Cu3O7高温超导材料,是典型的陶瓷超导材料,它的磁涡流隔离层为CuO层和BaO层,CuO2层为加放有多余电性离子的电性层,几乎所有的陶瓷超导制备过程都类似:在绝缘的陶瓷材料中加放导电粒子,构成高温超导体。 

德国的乔论特(Dirk Johrendt)所领导的团队发现一个新的、具有双层Fe-As 结构的铁砷超导体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靳常青及朱经武的休斯敦大学团队,也随后发现另一个称为111结构的铁砷超导,铁基超导共有4种结构形式, 为4种形式铁基超导材料也都是分层结构,层间插有载流子,这些是铜基、铁基超导材料的共性。超导材料有分层结构,这是超导的必要条件,层与层之间隔绝了层间的电荷载流子的热磁互扰,这种分层结构的超导只能实现相对高温的Tc值,不能实现常温的超导,一般在种分层结构的超导材料,只能实现约100K以下的超导,超导温度很难再提高,因为这种结构在较高温度下,电荷子的热运动较强烈,磁旋涡流效应也就比较强,绝缘的晶层隔离不了热磁感应,因此超导温度很难提高。 

常温超导的实现

要实现常温下(300K以上)的超导,必须使层间的互扰不能发生,同层的电荷子也不能有强的互扰,要做到这一点理想的结构:柱状中空结构,柱体为绝缘体,柱中心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子,电荷子对前后左右的电荷子都不能有互扰作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温(300K以上)超导。

研究超导的目的就是工业生产应用,显然陶瓷类的超导,由于其难于加工性,很难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要实现广泛的应用必然实现常温超导,并且如一般金属导线一样,可以施工布线,显然目前所研究的陶瓷超导没有广泛应用的价值。要获得应用性的超导材料,还必须在金属或金属合金类上下功负。

金属类不能实现较高温度的超导,主要是因为它不能建立有效的隔离载流子的结构,如果在金属内人工的建立这一隔离墙,金属类的高温超导或常温超导是有可能实现的。

材料结构是高温超导的关键因素,设想有一种材料只能使单个电子作定向移动,不能于周边电子热磁相互感应,其电阻就必然为零,成为超导电性。假设将金属丝拉得足够细,细到几乎是单原子排列线结构,电子只能须着原子线定向移动,不能形成多电子的热涡流的磁涡旋,其电阻必为零,其超导临界温度理论上是其熔点温度。超细纳米金属丝,是实现室温或几百度高温超导唯一可行的方案。各种的陶瓷材料,各种的二维单层材料都难于实现常温超导,或能够常温下有超导性,但材质的因素也无法广泛的应用。

金属丝实现超导,理论上要求金属原子呈单个线状排列,事实上金属丝不可能做成单原子的线状排列,金属丝的细度小于电子形成热涡旋的最小结构体时,就能实现金属丝的超导电性,自由电子磁旋涡流结构体的大小,需要实验测得。现在蓬勃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为金属超导丝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超细纳米金属丝的超导线材,是将来超大功率输电的主要方式,也是大功率电机、变压器的必要线材。超细纳米金属(铜)丝制备超导线材,将金属抽成细丝是不够的,金属丝还需要绝缘处理,金属丝之间相互接触必须有绝缘层,不然相互之间有自由电子交流,形成磁涡流就不会有超导性,纳米级的金属丝绝缘层,也必须是纳米级的绝缘材料,用一般的绝缘膝处理肯定是不行的,用单层绝缘硼烯或氢化的石墨烯层包缠,或纳米金属丝进行氧化绝缘处理,都是商业实现的方案。 

朱国山

2021-1

参考论文

1《超导电性机理新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黄世明

2《组分简单环境友好的铜基高温超导材料:“铜系”》——赵建发 李文敏 靳常青

3《非中心对称超导序参量研究》——张警蕾  焦琳  庞贵明  袁辉球

4《高温超导的铁器时代》——吴茂昆

5《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向涛  薛键

6《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张现平,马衍伟,中国科学院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