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医生看新闻一:杨元元之死,媒体与某些专家之误

(2009-12-17 06:07:46)
标签:

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心理医生

福州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情感

分类: 心理随记(最新原创)

心理医生看新闻一:杨元元之死,媒体与某些专家之误

福建省福州市在线心理医生陈震平按: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现象出现在新闻中。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心理医生,我想,不该再保持沉默了!从本日开始,着手推出一系列的《心理医生看新闻》,从实战的角度,来看心理现象。希望能对处于危机之中的人有所帮助,也希望能让看客有所触动。为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20091126早上,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在盥洗室半蹲着自缢。一时间,各大媒体不断跟进报道,各位专家及网民也纷纷给出死因的判断,以及对杨元元现象的思考……用“杨元元”三个字一搜,共有22,200篇相关新闻!如果是误导,不知有多少人被误导了! 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以下谈谈本人的观点:


      1
、自杀是一种心理危机,对于危机干预,最主要的是保证准自杀者的生命安全,而杨元元死后,媒体报道中罕见“杨元元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的字眼,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新闻的卖点;专家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知识或权威的卖点,而对自杀者的切身关注反而没有了。如果杨元元自杀之前知道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我想,结果肯定会不一样的。拜托媒体及各位专家,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一定要加上“XXX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媒体还应该把本地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公布一下。

 

      2、关于自杀的成因(有专家说是“考研”、有媒体说是“贫困”……),请不要乱加推测,更没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妄加评论,乃至争论。只要没有跟心理困惑者深入交谈过,专业的心理医生,是不会下论断的。个体的自杀,除了本身的因素,还有周边环境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没有及时求助的因素……它是个综合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以某种因素作论断,更不能简单的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来作判断。比如说性格方面吧,内向没有错,错的是对内向的不正确认识。而媒体,甚至一些专家,认为内向一定是不好的性格,加以鞭笞,让很多自认为内向的人平添不少心理压力。其实不管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只是人类性格中的左右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专家李子勋是这样描述内向与外向的:“我们的文化对个性的描述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割裂,以为这两种个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择其一。其实这可能是人类非此即彼的观念得出的最荒诞的偏见。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这两种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文化习惯把外向的人想象为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把内向者联想为保守、压抑、退缩、不安、胆怯、不合群。差不多会识字的人都会说外向是社会欢迎的,内向却不那么好。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喜欢、认同来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本人十分赞同李子勋的观点。在此,拜托媒体与各位专家,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再找“此人从小性格内向”、“XX是她自杀的根源”“XX导致了她的自杀”之类的字眼来忽悠大众。

      3、针对自杀之后的周边人,她的母亲、弟弟,以及校方相关工作人员,请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进行人身攻击。相反,要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以免造成自杀事件的二次伤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凭媒体的只言片语,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论断,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的过程。不管你是砖家,还是专家,都有点离题太远。从心理层面来说,上述人员亦是心理受伤害者,亦需要纳入危机干预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内心也有很多情绪的压力需要发泄,但我们不但没有及时提供心理帮助,反而把他们列入道德及伦理的审判,不是人本社会所提倡的人性关怀啊。在临床心理工作中,因亲人或周边人自杀产生的心理应激状态,影响了当事人后续生活的例子屡见不鲜,长达三五个月,乃至三五年或更长久者不在少数。我想,我们的舆论应该关注的是:不管谁对谁错,家属与校方有没有好好地坐下来协商并和平解决的态度。当然,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提倡他们走法律的途径。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一家之言发表相关言论,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而群众及某些专家不明事理的判断及媒体的推波助澜,又反过来误导了当事人……这样,与事无益。

      4、我们看到这则新闻较好的想法应该是什么呢?

    1)首先,是对杨元元自杀的尊重与同情: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作出放弃的决定,都是内心在暗夜中经过苦苦挣扎仍然看不到光明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她的人格,不能因为她自杀,就给予全盘的否定。只可惜的是,她没有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对于事件本身,如果我们有能力,可以促成双方当事人的协商行为。如果我们鞭长莫及,较好的方法是静观其变,因为我们不了解真相,假如跟风起哄,那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与事无补,不小心反而会成为帮凶。

  3)审视自己周边的亲人和自己本身:如果有类似情结,可给予及时的亲情关怀(亲人困惑)或取得亲情的支持(自己困惑),如果不知该如何解决,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

  4)只要是人,必有心理活动,人生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出现,有时间可以多学习一些心理放松的方法,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比如倾诉(宣泄)、运动转移、改善认知……

 

 心理医生看新闻一:杨元元之死,媒体与某些专家之误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详细介绍

 心理医生陈震平心理治疗案例精选

 心理服务预约电话:0591-83553626
手机:18905009965
QQ:394318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