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福建福州心理医生心理咨询
福建福州心理医生心理
咨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452
  • 关注人气:6,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09-07-13 06:37:19)
标签:

福州心理医生

福建心理医生

福州心理咨询

福州心理治疗

教育

分类: 心灵绿洲(最新转贴)

  2009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以来,“就业”便成为每一届毕业生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当时光的指针转到2009年,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夹浪挟沙席卷中国,国民经济的下滑直接导致就业岗位的萎缩,而高校扩招带来的六百一十多万应届毕业生同时涌向社会……7月,预示着毕业生们学生时代的结束,但很多人却没有顺利踏上就业之路,随着“毕业即失业”而来的,是他们越来越多的身心健康问题,39健康网近期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想过自杀!当大学生因就业受挫而自杀的新闻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眼前,问问自己:我们,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

  四成毕业生对就业失去信心 硕士生压力最大

http://image.39.net/097/9/412768_s_0011.jpg

  四成毕业生对找到工作无信心

  在经历多次求职挫折后,有27.6%的人对找到工作信心不足;14.5%的人对找到工作已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的情况成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求职中过于急切,盲目投递简历,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可能因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反馈,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另一部分人则产生了惰性心理,就业主动性不强,面对就业时或畏首畏尾,或坐着等待,不敢尝试。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压力就越小。根据调查结果,硕士毕业生中有61.7%的人觉得压力非常大,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可能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盲目跟风考研,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关;另一方面,许多研究生的实习和社会经验也比本科生少;并且,硕士毕业生们“不肯屈就”的心态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感。

  20%的人会“眼红” 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认为同学关系受求职影响

  有这样一种情况,当自己工作没有着落,而身边好朋友或者同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时,20%的人会“眼红”,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恨不得把别人的工作抢过来。59.9%的同学坦诚就业竞争的确会对相互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http://image.39.net/097/9/412769_s_0012.jpg


  59.9%的同学坦诚就业竞争会对相互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在身边同学找到好工作的时候,会觉得压力特别大,甚至会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产生嫉妒。这是因为在就业过程中,有一种攀比心理在作怪,特别是在形势严峻,求职压力大的环境下,这样的心理有可能被放大。攀比心理的存在,让这部分人总是想着“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以至于持续处于焦躁不安的情绪下。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让他们变得冷漠、暴躁和焦虑,也将会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当求职过程中状态或者心情不好时,33%的人会选择与同学或者朋友倾诉。同学间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鼓励与支持,对不良情绪的排解、信心的重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竞争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破裂,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时候,每个人更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关键是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加强。与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同台竞争,实际上是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应该从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在求职中得到迅速的成长。

90%毕业生身心健康受到就业压力影响 出现失眠或焦虑

  调查结果显示,给毕业生们带来最大压力的情况,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日后生活来源没有保障、父母和恋人的期待、同学之间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精神不能放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有38.2%的人出现了失眠;20.6%的人夜晚多梦;15.0%的人觉得精神萎靡。在长期承受就业压力后,90%的人出现了一系列的精神亚健康状况,其中以焦虑、抑郁、迷茫最为常见。

http://image.39.net/097/10/414033_s_2001.jpg


90%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的精神亚健康状况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张延赤主任认为,很多毕业生在沉重的压力下出现紧张、焦虑、易怒、迷茫等状况,这说明他们正处于一个精神亚健康的状态,这虽未上升到真正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但同样不能忽视。因为每个个体的心理免疫力存在内在差异,面对同样的压力时,心理免疫力强的同学会暂时性的出现情绪反应,通过一定时间的自我调节是能够恢复的;然而少部分同学本身的心理免疫力较弱,在面对压力时所需要的调节时间就较长,或者他们自己无法调节而需要朋友、父母、老师的帮助,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

  18%毕业生不理会或不懂如何排解压力

http://image.39.net/097/9/412771_s_0014.jpg


  18%毕业生不理会或不懂如何排解压力

  对于排解压力的方式,有人选择找人倾诉,有人会以玩游戏、下棋等业余爱好放松,逛街购物、看电影看书、睡觉都是很有效的排解途径,但是也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太懂如何排解。

  如果不会释放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坏,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

 

 因就业压力导致精神异常或表现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于是否有同学或者朋友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出现精神异常或者表现失常,5.1%的人认为身边有很多;12.2%的人认为身边有一些。

http://image.39.net/097/9/412772_s_0015.jpg


  因就业压力导致精神异常或表现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

  毕业生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有一部分人能积极面对,但有一部分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出现了精神异常或者表现失常。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邹光宇会长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1)、人格成长问题。部分毕业生在当今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下,依赖心理很强,即便是要毕业踏入社会,还是像孩子一样;(2)、价值观模糊。毕业生们在进入社会以前,个人经历相对单纯,仍需要更多的历练以理清自己的价值观;(3)、完美主义倾向。很多毕业生存在必须完美的倾向,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家长老师们一直灌输的观念就是第一才是最好的,以至于他们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但实际上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的锻炼才是最大财富。

  毕业生们身处“满是抱怨”的环境
 

http://image.39.net/097/9/412773_s_0016.jpg


  就业形势严峻 众人都在抱怨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在遭遇比想象中更多的求职挫折后,大部分毕业生内心必然会有应激情绪的产生,一旦这一情绪得不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以“抱怨”等消极方式释放。而当有同学开始抱怨时,这种消极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周围的人,这是“宿舍效应”、“班级效应”的一种表现,即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行为的从众心理。

  这种“满是抱怨”的环境,大部分毕业生“随大流”的行为,容易导致个人意志被消磨,沉溺于“抱怨”不能自拔,从而缺乏向上的动力。这种从众心理的产生,反映了部分毕业生自我意识弱,独立性较差,以至于让消极抱怨这一行为得以蔓延。

 

5%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想过自杀
 

http://image.39.net/097/9/412774_s_0017.jpg


  自杀?4.8%毕业生称“说不定自己会成为下一个”

  调查中,有26.5%的人对大学生求职不成而自杀的现象表示理解,有4.8%的人认为“说不定自己是下一个”。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张延赤主任认为,自杀倾向的产生,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内心冲突。由于内心所希望的局面没有出现,反而遭遇了极糟糕的、灾难化的状况,自身无法理解更无法承受,这时候他们需要寻找出口,这种出口可能就是伤害自己,自虐、自残,甚至自杀。极少数毕业生在较长时间的求职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而没有寻求合理的方式排解,心理处于一种疾病状态,有可能就会采用极端方式解决,这种情况下的自杀行为,实际是症状性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冲动型自杀,是指在求职或生活中突然遭遇重大挫折,而本人缺乏足够的应激性和心理协调能力,产生突发的自杀企图,并迅速付诸行动,这类人在观念、信念上有偏差,但其本身尚非病态。

  如果发现身边朋友、同学遭遇到挫折性事件,都应给予及时的关怀,特别是面对性格比较内向、冲动、极端、完美主义的人,应该多加留意,预防自杀悲剧上演。毕业生失业不是一个新问题,他们内心的焦虑,因为就业产生的彷徨与脆弱,不该一个人承担。小到心理调适、如何面对挫折,大到如何在人生历程中安度这个艰难阶段,他们都需要有人来“扶一把”。

  但是,有35%的毕业生不知该如何帮助身边精神状态异常的同学,张延赤主任建议:如果发现周围有同学因为求职受挫而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精神异常等状况,作为朋友,首先该做的是更多的关心、陪伴他,与他交流,毕竟在过去的相处中你已经取得了他一定程度的信任,因而他更容易将内心的烦闷向你倾诉。而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应再过多谈及就业形势严峻等敏感话题,避免他再受刺激,而应积极的与他探寻解决的办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重建信心。另外,还可以他一起进行群体性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促使他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但当发现这些同学情绪异常已经达到一定的状态,应及时帮助他寻求学校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甚至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他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附:识别自杀的预警信号
  (1)经常谈到自杀(要杀死自己);
  (2)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
  (3)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
  (4)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或“我要离开”;
  (5)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题);
  (6)突然的、出乎预料的由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
  (7)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
  (8)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拜访或打电话与别人告别;
  (10)把事情安排停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或更改遗嘱;
  (11)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

 

过度关切让90%毕业生不愿与家长谈论就业压力 
 

http://image.39.net/097/9/412775_s_0018.jpg


90%毕业生不与家长谈论就业压力

  倾诉,是缓解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倾听者不一定能帮助解决问题,但倾诉能让人觉得舒服、放松。资料表明,爱唠叨和爱哭的人比不爱倾诉的人更健康。同学、朋友以及恋人等同龄人是毕业生们愿意倾诉的对象,但他们在面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坏情绪时,却并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相反,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不只来源于社会,更来源于自己的家人。一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就业表现出了过高的期望,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当他们遭遇就业挫折的时候,则表现出过度的关切,总说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或者指责他们没出息等等。这一系列行为对已经承受巨大就业压力的毕业生们更是形成了一种刺激、一种伤害。调查显示,只有9.8%的人会父母倾诉压力。

  事实上,来自于家庭的包容与关怀是缓解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父母,应该停止自己过度关切的行为,更不能将旁人成功求职的例子挂在嘴边,而应该安慰仍在求职中的毕业生,让他们明白父母永远是坚强的后盾,积极与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激励他们重建自信继续求职。

  接近九成学生觉得无助老师得不到毕业生的信任
  

http://image.39.net/097/9/412776_s_0019.jpg


  接近九成学生认为学校与老师的帮助并不足够

  45%的人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很少,偶尔会关心一下;37%的人认为他们什么都没做;甚至有7%的人认为他们帮倒忙,做的那些事情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作用。相应的,在求职遇到挫折的时候,只有0.4%毕业生愿意跟老师沟通交流。

  尽管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接近九成的毕业生仍然认为学校及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够。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各类活动,能起实际作用吗?还是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另外,学生们需要就业心理辅导,这是无可置疑的。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和设备,以便于同学们进行咨询。但根据调查,只有0.4%的人愿意与老师倾诉自己的压力,在得不到学生信任的前提下,学校就业心理辅导中心能起多大作用?

  面对就业压力给毕业生们带来的种种身心不良反应,作为直接教育方的各大高校,应该承担起压力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邹光宇会长建议:首先,要加强精神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特别是要消除以往社会对于精神问题的偏见,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如果他们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得心理产生负面反应,其实就像患感冒、发烧一样的正常,只要正确面对,寻求合理方式解决,身心同样会恢复健康。其次,是要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排查。这种做法在国外的学校开展得较为成熟,通过此举,能及时发现心理状态出现异常的学生,并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辅导和治疗。现在我们的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处于等学生主动上门的状态,建议可以学习国外成熟经验,定期请每位学生都到咨询中心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做好后续跟进,个别辅导、引导或者团体治疗,这是非常有效的预防自杀的措施。

 

本文转自《三九健康网》http://xl.39.net/zhlm/special/jyxlbg/097/8/92230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