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福建福州心理医生心理咨询
福建福州心理医生心理
咨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6
  • 关注人气:6,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科院心理所专家谈灾后心理援助(转贴)

(2008-05-19 06:46:07)
标签:

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心理医生

福州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健康

分类: 心理危机干预

以下为转载中科院网站文章。原文地址http://www.cas.ac.cn/html/Dir/2008/05/16/15/71/95.htm

 

   嘉宾介绍:林春,男,196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范围为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http://www.cas.ac.cn/uploadfiles/jpg/2008/5/16/223745.jpg

    策划:李存富中国科学院网站总编辑

    主持:张琨 中国科学院网站编辑

    主持人: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紧急启动“‘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第一批两位专家于5月15日上午离京赶赴灾区,第二批5人的心理专家在今天出发,更大规模的第三批心理学专家将根据需要在一周内启程。

    今天,我们请来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为广大网友介绍灾后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知识。

    主持人:林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做客“科学在线”。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网友给我们网站留言,询问心理救援的知识。请您介绍一下,人在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一般的心理反应有哪些?容易出现哪些负性情绪?

    嘉宾: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会调动许多的生理、心理资源来适应事件所带来的变化。有些事件是常规的,比如考试、升学、结婚、就业等,这是在生存和发展中无法回避的,属于可以预测的、单一性的生活事件。单一性的生活事件也会给人造成压力,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般都习得了应对这类事件的方法和策略,能不太困难地应对这些事件及其由这些事件造成的压力,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还有一些事件是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无法预测,一般的人也缺乏相关的经历和应对经验,这类事件会造成破坏性压力或者极端压力。比如战争、空难、大地震等。这次汶川地震对所有灾区的受害者或救助者都属于巨大的灾难性事件,造成的压力也是破坏性压力。破坏性压力会引起“应激”反应。“应激”是心理学的概念,是指人面临意外事件或危险情境的时候出现的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一般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个体首先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使得体内储存的能量快速释放,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体温升高等等;其次是心理上的改变,心理上的改变因人而异,要看个人的身体状况、个人平时的心理状况,还有人格特点、认知模式、社会支持系统都会影响这种改变的性质和强度。面对同样的一种压力,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压力造成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冲突也就不一样;还有如果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亲人、朋友特别多,他应对压力能力也就越强。但是不管怎么样,像战争或者地震这种给人带来的严重冲击的极端压力,它的心理效应往往也是破坏性的,会导致许多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焦虑、自责、不真实感等等

    主持人:这种负面情绪一般会持续多久?

    嘉宾:这个同样因人而异,有的人负性情绪持续几周,有的人可能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数十年。除了刚才说的那几点:以前生理心理状态、人格特点、认知模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外,还极大地与灾后个体是否得到过及时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有关。身体情况不好的人,疲劳的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可能和正常人的反应有些不同。社会支持系统强大的,朋友多的,平常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掌握的物质和通讯条件比较有优势的人应对压力能力就强一些。得到过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有些调整自己情绪的心理学知识的人受负性情绪影响的时间要短些,强度要小些。

    主持人:生活环境越优越的人应该压力越大吧?

    嘉宾:有可能,一般生活环境优越的人,在他过去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残酷的、极端破坏性的压力,平常没有准备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准备相关应对的方法,这样他们压力体验就会大些。你看,这次大地震,好多人的社会关系的改变都特别大,本来是完整的一个家,现在突然就没有了,像一缕青烟就消失了,往往会出现一种不真实感,开始怀疑自己的感觉,出现一系列的反应。一般来说,这反应都是负面的。但是这种负面的反应,某种意义上有积极的作用,它能调动身体各种资源和能力,来应对事件造成的冲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原则上只要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应激反应处在正常范围内,没导致人衰竭,过一段时间以后慢慢消退,以后维持一个大致正常的生活状态,该上学上学,该吃饭吃饭,这就不算特别严重的问题,不属于心理障碍,不属于心理异常的表现。

    主持人:一般的持续时间大概多长时间?

    嘉宾:快的可能在一个月到三个月左右恢复到大致正常,慢的有的要半年,有的是几年。前几天我看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调查,有地震经历者过了20多年还有心理上的沉重创伤,这就属于异常情况了。这种情况一般和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有关系。如果心理服务及时跟进,采用心理学的一些专门的方法和技术,还是能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主持人:谈到心理危机干预,请您给我们网友介绍一下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嘉宾:个体面对灾难性事件的时候,心理咨询师或其它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人员通过心理学的方法,使用心理学的技术,给他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心理疏导,让他的心理慢慢恢复到正常平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人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人对灾难的反应不一样。以前经历过地震,或者家里出现过重大事件的人,往往承受能力、适应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像这种人不需要特别地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他能慢慢地自我平复。正如人得过一种病,体内就有抗体一样。这类人不但不用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他其实还能给别人一种支持,虽然他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另外一类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这类人又分成两种,一种还属于正常范围内,你想如果亲人死了,胳膊腿都掉了,没有情绪反应才是不正常的。现在网络上,包括媒体上有些说法,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属于不科学。比如对失去亲人的安慰他说:你别害怕,你别哭了,伤心也每用……怎么可能不伤心呢?亲人死了你不伤心?这种说法是出发点是好意的,但实际效果不一定理想。遭遇这么大的灾难,没有剧烈的情绪反应,怎么可能呢?这种人经过几周以后,或者在三个月内,慢慢会恢复正常。这种人一般不需要给很多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给他们做一些团体辅导,进行一些情绪的宣泄,就大致能够解决问题。第二种人心理已经出现严重障碍了,由于人格的原因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原因,还有他的心理包括认知模式的原因,他不能自行缓解,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人是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是专业心理服务的主要对象,需要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有危机干预经验的人来进行比较系统的心理辅导。

    主持人:专业人员是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

    嘉宾:这就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和技术了。针对不同人、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都可以用。

    主持人: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嘉宾:比如合理情绪疗法,它特别强调造成人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说我摔倒了,如果我觉得摔倒是因为你在旁边捣乱造成的,我就会生气;如果没有人捣乱,是因为我运气不好,可能我就没那么生气。同样一个事件,你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

http://www.cas.ac.cn/uploadfiles/jpg/2008/5/16/223803.jpg

    主持人:具体到地震,比如说一个成人,他失去了父母和亲人,很悲痛,那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怎么做呢?

    嘉宾:比如说,一个成人,为人父母的,他的孩子失去了,他可能陷入自责中,会觉得我为什么没死,那天如果我不着急上班,我多陪孩子几个小时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他认为孩子的死跟自己有关系。实际上,这是天灾不是人祸,大地震的预测在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地震时候你再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用合理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让他认识到,事情的结果和他没有直接关系。他觉得自己无能、自己没有地位,自己自私才造成孩子的死亡,但是人家有的当官、有的是大款,孩子不是也死了吗,其他的家庭也有那么多正在经历丧子之痛。这是自然灾难,不是个人的行为能够避免的。他思想上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后,这个心结就解开了,他的情绪就会慢慢平复,然后往前走。尤其是成年人,通过参与一些正常的社会生活,慢慢地恢复正常平衡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这个疗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是很复杂,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受灾人员产生的心理障碍的比例大概是什么样的?

    嘉宾:说到这个话题,我要强调一下,现在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把心理障碍这个概念用得太滥了。心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指心理异常,比如神经症、人格障碍、重性精神病。而像地震这种重大事件人们产生的应激反应,大部分都不属于心理障碍,属于正常心理的范围。但是由于已经出现了负面情绪,影响了社会功能,导致人的不健康,这叫做正常心理的不健康状态。而到了心理障碍这个阶段,那就属于异常了,一般的心理疏导效果不太好,需要专门的治疗手段,可能要送到专科医院,甚至吃药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区分好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两个概念。今天上午心理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报纸上说有30%参与救灾的解放军官兵都出现了心理障碍,这么说是不对的。说30%的士兵有心理冲突,这是有可能的,震后的景象,当然会引起人的强烈情绪反应,但是远没有达到异常的状态。所谓异常,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样了。你想想,正常人看到断胳膊、断腿、流血……他会没有反应吗?如果没有情绪反应,那才是心理不正常呢。解放军官兵也是人,看到那种惨象,感到恐惧、焦虑,这都是正常的。所以一定要给大家传播这样一个观念:大部分受灾群众都是心理正常的,不是异常的,但是已经影响了他的情绪,影响到他的社会功能,于是这些正常人有点不健康了。我们要加强心理辅导,加强对这些人的心理服务,让他们走出阴影,尽快恢复到生活常态。

    当然也有个别的人会有心理障碍,但是比例很小,根据相关的研究,这个比例不会超过20%。对这部分人,要进行比较细致甚至是比较长时间的心理服务。我们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到现场去调查一下,这两类人大概的比例,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的策略。

    主持人:有的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最佳时间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您怎么看心理危机干预“黄金72小时”这一说法?

    嘉宾:一般说灾难发生的72小时内,是拯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但是根据国内国外的有关经验,七天以内还有很多的幸存者,所以我认为七天以内应该都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期。这几天就像温总理所说的,要先救人。生命是一切价值的载体,没有生命一切都别谈了,要先尽可能地抢救生命,至于他心理上健康不健康,我们可以以后再想办法解决。在这“黄金72小时”里,还是抢救生命最重要,尤其是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这时候去危机干预,反而可能添乱。我们心理工作者可以先进行摸底,做好准备,对于有问题的人,如果他需要帮助,我们也可以给他提供帮助。但是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工作还是应该放在随后,起码要灾后一周再开始跟进,并且这种服务还应该是有组织的,纳入我国的整个救灾体系里面,这样比较好。做事要讲究先后顺序,心理辅导很重要,但要兼顾大局。

    说72小时是心理干预的黄金期,这样会形成某种误导,有人会想,那过了72小时怎么办呢?72小时以后心理辅导是不是不管用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过了72小时心理辅导同样有效。一般来说,人在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后,头几天,包括头一周都处于一个比较麻木和反应迟钝的状态。一般两周甚至一个月以后,才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反应,这时候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也都不晚。因此我觉得应该有准备、有组织地,运用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干预,这样比较好。

    在提供大规模心理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协调和组织,心理危机干预跟物质救灾、挽救生命还不一样。救人的时候,为了保存人的生命,如果他的腿压在废墟下面,已经坏死了,那就锯掉,问题就解决了。而心理服务是针对人的心理方面的剧烈改变,要让他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这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个周期,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如果出现心理障碍,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心理治疗。

    主持人:从事灾后心理援助的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嘉宾:要受过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专业的基本训练。人的心理问题,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到神经症,精神病,根据程度不同,是有一个序列的。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人士来做工作,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专家来解决。有些一般的心理服务,像指导疏导和宣泄情绪,一般的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就可以做,而很专业的人应该主要做心理治疗的工作。根据被帮助对象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程度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援助。对于大量需要的情绪疏导工作,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培训就可以上岗。

    主持人: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及其他很多高校和组织,也纷纷开展了对灾区的心理援救。网上也正在招募志愿者,到四川灾区去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您觉得这些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援助人员在援救工作中如何分工比较合理?

    嘉宾:原则上,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应该是受过训练的,至少大学里是学习过心理学或受过三级心理咨询师以上的培训,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要更专业的人来做。对于没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志愿者,只凭热情去做危机干预其实是不合适的。这些志愿者可以作为后勤支援,心理咨询师在进行服务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但不适合独立的从事心理服务工作。

    主持人:对于从事心理救援的人员,您有什么经验和注意事项要告诉他们?他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嘉宾:自我保护是一个很实际也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大地震给人带来的恐惧、绝望的情绪,给人的心理所造成的伤害,不仅包括直接受害者,还有受害者的亲属,更对提供援助的人,包括解放军战士、医生,包括心理咨询师都会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种准备,还是主要是从专业上准备,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已经具备了一些专门的技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帮助别人,而很少受到别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受到残酷现实的刺激。当然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会有正常的心理和情绪反应,也会受到强烈负性刺激的影响,但他们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来调整自己,如果实在调整不了,做心理咨询的人也有良好的专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会有一些跟他兴趣爱好相仿的朋友,有些人的水平可能还比他高,他可以向别人求助来解决问题。而一些志愿者自己都没有从事危机干预的经验,去了可能不但帮不上忙,还会加重被帮助对象的心理创伤,甚至连自己都受到负面影响,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主持人:心理所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我们心理所虽然体量比较小,但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心理学专业机构。事件发生后,我们所在第一时间,12号晚上,张侃所长就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建议,其中包括心理支持、心理服务的一些具体的建议。我们13号开会,所领导班子都参加了会议,14号就决定派出第一个专家组赴灾区,那天实在买不到机票,15号早上6点我们的这个专家小组作为先遣队就出发了。在灾区一线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取得了联系,他们现在已经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工作,每天都有进展。

    今天下午5点,第二个专家组也要启程,一共有五个人,飞往成都给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支援。第三个工作组于最近几天也要赶赴灾区,第三批的人员安排多少,将根据前方的需要。应该说明的是,心理所的体量比较小,我们所全部专家派过去也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灾区受伤的有几万人,算上每个受伤者和身亡者的亲属,很可能有几十万人的需要心理服务,专家们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心理所派出去的专家更多的是进行一些专业指导和专业支持,主要起引领和协调作用。他们要对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提供方案的建议,由其他系统或者由中科院协调其他的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有心理学背景的志愿者,来做更多的具体工作。心理所近年来培养了一批水平比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这些人员也可以加入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从2003年的SARS到今年年初的那场雪灾,心理所在危机干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心理所都参与过哪些重大灾害和事件的心理援助?

    嘉宾:我们心理所虽然体量比较小,人比较少,但是只要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秉承院党组提出的“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发挥作用。非典时期,我们所里专门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到小汤山,到非典第一线,现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服务对象包括非典患者和医务人员。另外,中国心理学会挂靠在心理所,我们通过心理学会,跟全国的兄弟机构进行联系,动员协调了相当一批人,在非典时期在全国都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工作。在非典结束以后,我们所里有好几个教授受到了科协和中科院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表彰,这些工作还是很有显示度的。今年的雪灾期间的工作我本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所是有行动的。

    主持人:以往的援助经验对此次地震的危机干预有哪些帮助?

    嘉宾:这次地震对于我们心理学界,对于我们心理服务的模式,还有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都是很大的考验,以前的经验可以利用,但是这次的情况太特殊,问题太严重,需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可能要一边做一边总结经验,国内国外的心理学危机干预的一些经验我们也在借鉴。地震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当事人很可能要经历比较长期的痛苦。我们进行心理疏导,对心理障碍的人可能要进行长期跟踪,提供长期服务。

    主持人:您能不能为我们的网友科普一下,在遇到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如果心理援助还没来得及帮助到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救,自己来进行心理调试?

    嘉宾:一个事件发生以后,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亲人失去了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并不是不去面对,它就不是真的,因此一定要回到现实中来。怎样做心理调试呢?我觉得第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灾后所产生的情绪一般都是负面情绪,悲伤、痛苦、内疚,这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不要去否定它。不要觉得,我怎么这样呢,别人都说不要伤心,我还是伤心,我是不是有问题了。伤心没有问题,肯定会伤心,有的人不仅伤心,还有内疚,还有愤怒,这些情绪都很正常,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第二、多跟周围人的交流。我们都学过物理学,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跟外界其它系统不能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那么很快就会失去结构,而功能又是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了。像疯牛的脑袋里面是糨糊状的,那它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了。人在灾后,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自责、自疚……各种各样的情绪导致自己减少社会交往,出现回避行为,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这样其实对人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心理功能是不利的。

    主持人:那如果大家都有负面情绪,交流之后会不会更加严重?

    嘉宾:不是这样的。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你也痛苦,我也痛苦,两个人一交流不是双倍痛苦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交流本身就是宣泄的过程,通过交流,心理压力会减少,对恢复心理平衡、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是有益的。比如说皮肤上长了个疮,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你把它盖起来,看不见它,但是看不见就会好了吗?实际上不是这样。你盖起来视而不见,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你不妨把它打开,该怎么治疗怎么治,当时会疼痛一点,被治好以后就正常了,各种功能又重新具备了。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常识是不一样的。当人家很痛苦的时候,去安慰他说你别哭了,这并不科学。

    主持人:比如说,一个人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了,我们该怎么安慰他呢?

    嘉宾: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是也不要对故意回避或漠视,比如他怀念自己去世的爸爸妈妈的时候,你说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特别冷漠。你可以陪着他,跟他分享对爸爸妈妈的回忆,然后说,如果他的爸爸妈妈活着,会希望他好好地生活。这是天灾,不是人能够控制和左右的,慢慢地,他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这样有利于他的恢复。安慰和同情要讲究方法,不仅专业的做心理工作的人,社会公众在给别人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时候,也要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帮助更有效。

    主持人:地震之后,当晚上我收到几个朋友的短信,他们住在高楼上,担心地震了该怎么办。我想问的是,对于不在灾区的人们,怎么面对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恐惧和负面的情绪呢?

    嘉宾:假如住在高楼上,有震感,这时候人们有恐慌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还是像刚才说的,多做交流。我们关心灾区,每天的电视,网络的报道和图片,也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对正常人来说也会体验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果认知模式和人格特点不是特别合理,或者是不太正常的、适应能力不是特别强的人,他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事情很难避免,很无奈。我个人觉得,我们媒体宣传的时候也要把握一个度,地震严重的程度还是要说的,因为消息的公布有利于救灾,也在整体上有利于恐慌情绪的平复。人们往往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特别想搞清楚,你不告诉他,他会从其他渠道了解,很容易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如果什么都解释清楚了,从整体来说有利于恐慌心理的消解。但是宣传的时候要注意,特别血腥的东西还是少发一点。作为普通老百姓,我觉得地震我们已经知道了,每天关心这个事也是可以的,但还是要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这本身也是对抗震救灾的一种支持,如果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中,看起来令人动容,但是把事情都耽搁了,是于事无补的。所以还是应该正常工作,这本身就是对灾区的支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安慰。再就是自己有能力的,可以捐钱,帮助灾区人民。如果平常看到这种惨烈的画面太多了,脑子里想得太多了,自己痛苦得不能自拔,晚上不能睡觉,可以通过跟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和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沟通以缓解自己的压力,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严重且长期的干扰,可以找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帮助解决问题。不过,一定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和干预。

    主持人:作为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您希望今后政府如何加强对重大事件、重大灾害知识的宣传,让大家更愿意接受呢?

    嘉宾:我觉得我们国家和政府救灾的工作组织得非常迅速,非常有效,比我们知道的以前那些救灾工作好得多。当然还有不够不足的地方,尤其心理服务这方面,我觉得应该纳入国家整个危机救援体系,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在抢救生命和财产以后,心理服务要及时跟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有预案,有队伍的准备,有解决问题的专业的模式。平时就应该做好准备,组织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再就是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人们应对危机的心理知识,如正常的心理反应和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什么样的,如何助人、自助。

    主持人:跟地震知识同时进行普及?

    嘉宾:对,平常有这种普及,关键的时候大家就能用上了。这个工作的牵涉面比较大,需要一些比较系统的规划,单从心理学界来推动难度比较大。

    主持人:请您给网友们介绍一下奔赴前线的第一批和第二批科研人员的情况吧。

    嘉宾:第一批有两个专家,一个是王文忠副研究员,他是心理所做心理咨询,特别是儿童心理咨询辅导,在国内有影响的一位专家,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咨询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所把他作为第一批派出专家,是有道理的,他去了之后短时间内已经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好评。另一位专家是祝卓宏博士,他以前是学精神医学的,在解放军301医院工作过,后来到我们所读博士,他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处理是很有办法。

    今天下午派出的有张雨青副研究员,他是从海外回来的,从事儿童心理服务和成人心理咨询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还有郑希耕副研究员,杨晓东博士,也是我们所年轻的心理咨询专家;还有两位是我们从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请过来的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她们是林司南和李军。一共是5个人,都是有经验的专家,而且身体素质也比较好。去了之后他们要和第一批专家会合,主要工作还是调研,摸清问题,制定方案,还会给当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志愿者队伍一些培训。以后会派第三批,必要的话还会派第四批、第五批。我想一定是规模越来越大的。

    主持人:国外在面对重大灾害的时候,有哪些危机干预的具体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嘉宾:很多发达国家,像美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我国的台湾地区,9.21大地震之后,心理学界反应也是很迅速的,有专门的网站和专门的辅导手册,心理咨询者也深入到城市乡村,工作做得迅速有效。印尼大海啸以后,有一些国际上的志愿者组织,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包括我们所里当时也派了一个专家到新加坡参加培训,准备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国内在心理危机干预上起步不是特别晚,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条件不足,心理学工作者的人数比较少,提高得比较慢。现在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家财力也越来越强,这次大地震以后,提供全方位的、覆盖绝大多数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已经被公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救灾和灾后支持环节。我想经历这次的地震,我们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服务,不管从机制上,还是从技术、反应速度上,从提供服务的有效性上,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林老师的参与,在此我们也祝愿心理所奔赴灾区的专家们平安,顺利!

    嘉宾: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