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心理大本营 |
病历资料:梁某,女,16岁,初中文化,学生。因头脑中经常出现无法控制的可怕念头(盼望妹妹意外死亡),感到非常苦恼和紧张,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担心自己得精神病前来就诊。咨询师使用摄入性谈话技术深入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个人资料,结合童年经历,参考心理测量结果,诊断该案例为强迫性神经症;采用认识-领悟疗法、厌恶疗法和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诊断依据:据其自述,可知患病根源是儿童期因缺乏父母关爱而形成自卑敏感内向的性格。在幼年产生的幻想,伴随着强烈的负罪感和焦虑,随着长大懂事后,这些带着仇恨和犯罪感的幻想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而不自知,但并没有真正消除,即内心深处幼年时未得以满足的欲望和对妹妹的敌视心理并没有消失。一旦有诱因,就勾起了她童年的心理症结,使她又产生了可怕的念头。临床表现和心理测量以强迫症为主,伴随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症状。有自知力,社会功能受障碍(睡眠不佳,做恶梦,上课走神,生活学习受影响)。无精神病症。
咨询方案:
1、确立咨询目标
2、咨询过程:每7天咨询一次,共7次。经过与来访者初步交谈,感觉来访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领悟力较强,准备采用认识-领悟疗法、思维阻断疗法、厌恶疗法。
第一次咨询: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感觉她语言表达流畅,能与咨询师进行很好的交流,领悟力较强,要求咨询、治疗的积极性高,咨询师使用摄入性谈话技术深入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个人资料,通过倾听、真诚、宽容接纳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根据来访者在诉说过程中的表现和所述症状内容特点,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诊断为心理障碍。属咨询对象,明确向来访者表明:“你没有精神病,有强迫症状,属于心理障碍,你的症状适合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希望你积极参与。”并向来访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保密原则,采用的方法,要达到的目标,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第二次咨询:一周后再次来咨询,咨询师此次通过倾听、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进一步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了解来访者童年经历。
采用认知领悟疗法。首先,向来访者讲述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识,心理疾病的内外部病因和一般规律,鼓励她完全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摆脱痛苦,树立治愈的初步信心。然后重点阐述她所患疾病的本质、特点和战胜它的方法,告诉她“你所患的这种强迫症,是由幼时的心灵创伤造成的,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了那种忌恨与怨愤是不对的,就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念头”。也就是说“这种念头不是我的,我也不会害怕它……”,再三向她阐述,并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要她根据咨询师的观点,结合自身情况,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第三次咨询:从求助者交来的家庭作业来看,她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不再担心自己是精神病了。但可怕的念头仍无法去除,时不时会跳出来,焦虑状态仍存在。训练她掌握渐放松技术和深呼吸方法来缓解紧张感,同时在求助者前臂缚上一圈粗橡皮筋,紧松适宜。要求她每当出现可怕念头时便拉开橡皮筋,拉到一定长度后松手,以此弹击,直到念头消失这止。
第四次咨询:求助者说虽然可怕念头仍出现,但次数明显减少了,只是在生气或与妹妹发生矛盾时冒出来,用厌恶疗法也很难消除。咨询师开始对她实施行为治疗,即采用思维阻断法来抑制强迫症。首先指导求助者进入放松状态,要求她关注想象那个使自己烦恼的念头,在有清晰场面时就竖起食指示意,这时咨询师大喝“停止”,并用力拍击桌子,她也随之大声命令自己“停止”,休息两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重复十多次阻断。
第五次咨询:治疗程序与第四次咨询时相同,只是咨询师不再拍击桌子,仅仅大喝“停止”,如此再训练十来次。
第六次咨询:咨询师不再大喝“停止”,只是让求助者自己喊“停止”;训练几次后,要求她在发生强迫思维时,自己在心中默念“停止”。
第七次咨询:征得求助者同意后,请其父母一起来咨询。求助者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说那种可怕的念头几乎不再出现,偶尔有也能很快地自我消除,原来紧张害怕的情绪已经没有了。其父母也进行了反省,因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对女儿心理造成的伤害非常难过,表示今后要多与女儿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心;同时指导求助者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扩大交际范围,多交朋友,增加户外活动,融入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