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体:由于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人群。
2、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调节行为的规范;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较高。
3、群体的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
4、群体凝聚力:群体及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领导者的影响与权威、群体的外部压力、群体活动的定向、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其他因素。
6、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途径:搞好领导集体建设,实行民主领导;适当组织合作和竞争;实现目标管理;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重视情感激励;强化群体规范;组织群体活动;利用外部影响。
7、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8、社会惰化: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9、优势反应强化假说:解释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现象,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此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被抑制;个体可能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助长效果。
10、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
11、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1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提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如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积极、肯定关系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13、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14、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15、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群体因素。
2、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调节行为的规范;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较高。
3、群体的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
4、群体凝聚力:群体及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领导者的影响与权威、群体的外部压力、群体活动的定向、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其他因素。
6、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途径:搞好领导集体建设,实行民主领导;适当组织合作和竞争;实现目标管理;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重视情感激励;强化群体规范;组织群体活动;利用外部影响。
7、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8、社会惰化: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9、优势反应强化假说:解释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现象,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此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被抑制;个体可能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助长效果。
10、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
11、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1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提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如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积极、肯定关系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13、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14、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15、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群体因素。
前一篇:心理压抑就要大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