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事》栏目4月9日播出“走近抑郁症”,以下为节目实录:
小崔的抑郁症
人们都把崔永元亲切地称为小崔,1995年小崔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栏目,后来他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主持人,2002年,小崔离开了实话实说。两年后,在一次节目中,小崔向公众宣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小崔:我呢,也不避讳,我在这儿应该告诉大家,我得的就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吧。
朱军:你不忌讳咱们就这个话题再谈点儿吧?
小崔:不忌讳,其实应该很忌讳,这是个人隐私。但是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社会上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得特别少。包括我的家里人,包括我的领导,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觉得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了,就是以前火现在不火了,所以受不了了,都是在这样想。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病,就要吃药。
可能小崔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让抑郁症——一个中国公众并不熟悉的词汇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并在抑郁症患者群当中带来了长久的振荡。
王纲:大家一提起小崔,大家并不是因为抑郁症而认识了他,而是因为他而认识了抑郁症。
记者:我们拍这个片子,也是因为,就是说得抑郁症。。。
患者:记者同志,我问一下您是哪个台的?
记者:我们是中央台的。
患者:中央台的。
记者:对对对。我们就是专门在拍抑郁症。抑郁症,在拍抑郁症。因为这块不是,有抑郁症的门诊吗?
患者:那您了解什么叫抑郁症吗?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每隔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而自杀者中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因为抑郁症。在医学中,“抑郁症”又归属于“情感障碍”。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早醒,或者睡眠过多;
食欲、性欲或体重下降;
原因不明的疲乏、劳累;
内疚,甚至自责、自罪;
注意力不集中;
烦躁或者焦虑;
绝望、无助,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如果以上问题大部分出现并超过两周或者更长时间,那么很可能,是得了抑郁症。
小崔:我昨天把那个什么,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全都看完了。还不困呢。
张越:我以为是你又半夜三更,开始想起来了一个不沾边的事,然后又想了一宿。
小崔:没有,中国拿了个银牌拿个铜牌。
张越:刚才他们还在问,说他会是几点睡的。我说他应该从昨天晚上八九点钟就洗干净拉上窗帘上床了,到今天早上八九点差不多开始可以睡了。
小崔:今天是十一点多。
抑郁症患者的惊恐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想去了解除了小崔以外的更多的抑郁症患者,特别是普通人群。但是,在寻访期间,面对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抑郁症的字样,我们却无法找到相对集中的具体病例。
2006年2月,一则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北京安定医院成立了抑郁症治疗中心。这也是全北京乃至全国的首家专门治疗抑郁症的中心。
抑郁症治疗中心的门诊,人头攒动,据说,来自全国各地每天到这里就诊的患者将近千人。当我们走近这个庞大的就诊人群时,却碰到了未曾预料的阻碍。
记者:别拍他别拍他。
患者:别照我,把我脸到时候蒙起来。
记者:放心吧。
患者爷爷:给你打上马赛克就完了么。
记者:放心吧
记者:不用躲,没事 ,我们没拍人,都是虚的,没拍人。我们就是拍个空镜。
这些抑郁症患者们为什么如此抗拒我们的拍摄?面对镜头,他们为什么如此紧张与惊恐?
记者:您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接受采访啊?
患者母亲:她本身得这病挺痛苦的,她要象正常孩子活蹦乱跳的,她肯定不乐意接受采访。
马院长:抑郁症本身就自卑,得了这病以后本身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就看不起自己。
在寻访中,我们发现,除了抑郁症本身的情绪和状态使病人不愿面对镜头外,绝大多数病人的躲避其实在于,他们自己已经将抑郁症等同为和精神分裂症同样性质的精神病,承担着因畏惧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带来的种种苦恼。
患者小张:这里面一要说咱们都是精神病,再别说,再别说,都是精神病。
医生:羞耻感非常重,对吧?
小张:特别强烈。
医生:怕出去受歧视,怕影响自己或者家人的尊严,可能这个顾虑还是非常重。
小张:看你们来的时候,骂架你看就骂得多难听,都把自己贬低的。
医生:所以有的时候,自己又不好意思去解释,说我这个病,跟人家那个精神病怎么不同是吧?但是人家就说,按以前我们说一些神经衰弱啊,可能很多人还比较容易接受一点。
你住过精神病院,这本身恐怕好像就有点贴标签的意味是吧?
小张:就很害怕受到歧视。
患者:可别拍,拍完以后,该上吊去了,单位人就全知道了。这小子有毛病,抑郁症。
记者:你看崔永元。
患者:不,他跟咱角色不一样,他无所谓。我不去工作了我照吃香喝辣,我出国都没事,我这不去工作我就没有那什么。
女患者:影响你工作,以后你上岗,现在我们竞聘上岗,你有这么一个烙印,人家根本就。。。你说抑郁症,为什么当时北大医院跟我说,说你不要跟单位人说你有抑郁症。
男患者:实际上咱跟别人说不出,说有什么不舒服,这还真没法说,张不开嘴。有什么不舒服吧,这又不像别的病,不舒服没法说,也没法具体说,真没办法。实在是挺痛苦的,不是什么好事,咱也说不出来。
医生:你觉得你生病了?
男患者:生病了咱也说不出来,你也不好意思跟他说我有这个病,这跟心脏病还不一样。
医生:这跟心脏病有什么不一样?
男患者:说不出来,让人家笑话。
医生:你宁可跟局长说你有心脏病,你不会跟局长说你有这个病?
男患者:我跟局长说我有心脏病,他也不信哪。什么心脏病,有心脏病你还喝酒能上班?
人们情愿自己得了躯体上的疾病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是因为身体上的病症可以通过各种检查和化验感知,而抑郁症的痛苦却只有病人自己才能够真正体会。
患者曹师傅:抑郁症你看不出病来,实际上特别痛苦,它就属于亚健康。你看我身体多好,检查什么都没毛病,哪儿都正常,就是亚健康。你说怎么难受别人不知道,我不跟你说你不知道,哪儿有不舒服啊,其实这种病特别痛苦。有人能忍,意志比较坚强一点,能扛过去,扛不过去就是一条道,就是自杀。特别难受,看什么都烦,对什么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特别烦躁,闹心,晚上睡不着觉,不知道困,这种人不知道困。睡两个小时醒了,再不想睡了, 这一天不带困的。就这样,我一直熬了三十多年了,永远是这样,没睡过好觉。
记者:您老伴儿是怎么对待您和这病的?
曹师傅:她对这病也不认识。有时我们看病来,她偶尔跟着一次,跟着一次。后来大夫说,你知道他这个病吗? 你应该好好照顾他,这种病相当痛苦。后来她就知道了,原来老是问: 你有什么病啊?挺好的吗?这么认为。
患者:成天这么难受,成天治,治这么多天也不管用啊!
医生:别动!
患者:这儿干吗呀?
医生:别着急,着什么急呀。胳膊也细着呢,是吗?别着急,着什么急呀?
患者:能好了好不了啊 ?
医生:能好啊。
患者:怎么弄啊这是,死也死不了。
患者妻子:他老说他感觉他自己瘦了。
患者:不是瘦了,它本身就这样。抽的现在,它抽。反正我身体确实垮了,确实觉得不舒服了,浑身一点气力都没有。所以这病怎么得来的?就是气出来的,气出来的,还真是气出来的。我在单位老跟人不对付,气出来的。
医生:什么时候的事?还记到现在?
患者:还记着呢。十来年了都,十来年了,我这生病都十来年了。
医生:那你现在这段时间,主要是您说他有时候哭,一般是什么时候?
患者:就早上起来,早上起来多。
医生:那下午好点儿了吗?
患者:下午时候稍微好点,下午可是就没劲了,跟瘫了似的。一到六点多钟就不行了,
在炕上这么躺着,躺着浑身觉得晕,跟塌了似的。就是不想活,这病太难受,老想走(死)。
王纲医生:情绪低落,情绪低低到什么程度?是怎么个低法?你给我讲讲。
患者:哎呀,怎么个低法?不愿意说话。
医生:不愿意说话。
患者:不愿意见人,悲观厌世。
医生:悲观厌世,想到了,有轻生的念头?
患者:有时还是有的。没意思,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医生: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患者:对。原来是没有考过第二,就是咱们的工作吧,总是第一受表扬的。突然一下, 感觉怎么这样呢?
医生:就是说那会儿,你的工作能力也下降了?是这样吗?
患者:对。
我们调查采访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或许是因为抑郁症患者本身情绪的低落和心态的封闭,再或许是那些已知的偏见带来的压力太过巨大,没有抑郁症患者愿意让我们深入拍摄他的生活,即使仅仅是采访,他们也会有所保留,害怕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会泄露他们的身份,让他们熟悉的人认出。因此,每个人的讲述都显得支离破碎。后来,我们把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去探询抑郁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有三十多年了,是吗?那是性格问题还是?
曹师傅:也跟性格都没关系。
记者:是吗?
曹师傅:有人特别内向,他得不了抑郁症。那崔永元多乐观,他也得抑郁症,怎么解释啊?你怎么解释啊。台湾大作家三毛不是抑郁症吗?自杀了。张国荣不都是抑郁症吗?
记者:您了解得还挺多的呢。
曹师傅:那当然。美籍华人张什么呀,去年也是自杀的呀。自己回美国以后,在汽车里开枪自杀了,三十多岁。搞不清楚,大夫都讲不清楚,说怎么得的抑郁症,他也讲不清楚。
记者:这也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原因是吧。
曹师傅:没有,找不着原因。
困扰人们的抑郁症
记者:一个人能得抑郁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王纲医生:我说不清。曾经有国外的学者到国内来讲学,然后我给他做翻译。当时底下的听众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他当时回答说,我说我用一个简短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如果我用一个比较长的回答,就是我还是不知道。他另外又说,如果我知道答案,我会变得非常富有。所以就是说对这个疾病它确切的病因,大家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肯定, 非常确切的说法。但是基本上公认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疾病的形成它是多因素的,它涉及到内在的因素,和一些环境的因素。
小崔:那不行,必须得走,四月份必须得走。
小崔同事:对啊,那你现在就夜以继日地。
小崔:现在我们还牵扯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小崔说事》已经不做节目了,就指着长征这碗饭了。到现在一点动静没有,完了你老重播,不对劲这个。
就在我们拍摄期间,崔永元开始策划《我的长征》。这个节目将以选秀的方式选出20名选手,重走长征路。
小崔:其实我们连电视剧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你知道吗?我们选选手的时候,我们的女选手连形象都要求。
拍摄时,小崔和我们商量:能不能不和他提抑郁症?因为新的工作正让他开始忙碌,开始忘却自己的病痛。我们答应了他,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小崔和他的抑郁症本身,仍然是一个无被法忽略的话题。
长征队员:其实我觉得这么跟崔永元呆着,就不觉得他怎么,在电视里你觉得你总想见他,但见到他我觉得。。就像刚才那个大爷问他,你是真的吗?
长征队员:对,他就是大朋友就行了。
长征队员:这叫走下主持人位置的小崔。
长征队员:对对对。
长征队员:生活中的小崔,亲切的,真的。
长征队员:我觉得我还得管他要二三十个签名,我出来的时候,我同学都让我给要的。
长征队员:没有,我们学校的女生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抑郁症好了没有。好多人发短信问,你见到真的了吗?甚至有的问,你见到活的了吗?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镜头前那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怎么会这样的?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他属于这种大众的人物,他就算再想隐藏,就是确实是隐藏不住。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对他本人的精神表示极为赞赏,但是如果是我,我不敢保证我能这么做。
王纲医生:很多这种抑郁症的患者,原来是属于那种,他不来看病,羞于承认自己的这个疾病,更是不愿意到精神病院这样的专科医院来寻求帮助。所以就造成什么一种情况呢,有大量的病人处于那种未诊,未治,或者是他去那些非专业的机构去看病。这么一种状态, 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一种救助。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小崔这现象,大家会觉得你看像他这样的人,他那样的名望,那样的人,他也会得我这样的病。而且他也是勇于承认自己的这么一个病。所以我相信对整个抑郁症人群,这么一个患者人群,它观念的那种扭转,那种改变是非常大的,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
小崔:我就告诉大家,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希望大家能知道,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得了这种病,希望你不要歧视他,然后鼓励他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像韩国的李恩洙,包括他提到的张国荣,还有好多,好多人,还有我们知道的,比如海明威,川端康成,那都是大家,都是抑郁症自杀的。所以得抑郁症的人,基本上都是天才。
小崔在采访中提到了海明威和川端康成。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不少名人都得过抑郁症。他们充满成就的一生,也是竭力把抑郁症隐藏在后面的痛苦一生。或狂躁或伤感的情绪不断侵袭他们的心灵与肉体。很多人在同抑郁的角斗中,以惨烈绝望的方式向生命告别。
小崔的抑郁症
人们都把崔永元亲切地称为小崔,1995年小崔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栏目,后来他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主持人,2002年,小崔离开了实话实说。两年后,在一次节目中,小崔向公众宣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小崔:我呢,也不避讳,我在这儿应该告诉大家,我得的就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吧。
朱军:你不忌讳咱们就这个话题再谈点儿吧?
小崔:不忌讳,其实应该很忌讳,这是个人隐私。但是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社会上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得特别少。包括我的家里人,包括我的领导,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觉得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了,就是以前火现在不火了,所以受不了了,都是在这样想。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病,就要吃药。
可能小崔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让抑郁症——一个中国公众并不熟悉的词汇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并在抑郁症患者群当中带来了长久的振荡。
王纲:大家一提起小崔,大家并不是因为抑郁症而认识了他,而是因为他而认识了抑郁症。
记者:我们拍这个片子,也是因为,就是说得抑郁症。。。
患者:记者同志,我问一下您是哪个台的?
记者:我们是中央台的。
患者:中央台的。
记者:对对对。我们就是专门在拍抑郁症。抑郁症,在拍抑郁症。因为这块不是,有抑郁症的门诊吗?
患者:那您了解什么叫抑郁症吗?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每隔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而自杀者中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因为抑郁症。在医学中,“抑郁症”又归属于“情感障碍”。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早醒,或者睡眠过多;
食欲、性欲或体重下降;
原因不明的疲乏、劳累;
内疚,甚至自责、自罪;
注意力不集中;
烦躁或者焦虑;
绝望、无助,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如果以上问题大部分出现并超过两周或者更长时间,那么很可能,是得了抑郁症。
小崔:我昨天把那个什么,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全都看完了。还不困呢。
张越:我以为是你又半夜三更,开始想起来了一个不沾边的事,然后又想了一宿。
小崔:没有,中国拿了个银牌拿个铜牌。
张越:刚才他们还在问,说他会是几点睡的。我说他应该从昨天晚上八九点钟就洗干净拉上窗帘上床了,到今天早上八九点差不多开始可以睡了。
小崔:今天是十一点多。
抑郁症患者的惊恐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想去了解除了小崔以外的更多的抑郁症患者,特别是普通人群。但是,在寻访期间,面对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抑郁症的字样,我们却无法找到相对集中的具体病例。
2006年2月,一则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北京安定医院成立了抑郁症治疗中心。这也是全北京乃至全国的首家专门治疗抑郁症的中心。
抑郁症治疗中心的门诊,人头攒动,据说,来自全国各地每天到这里就诊的患者将近千人。当我们走近这个庞大的就诊人群时,却碰到了未曾预料的阻碍。
记者:别拍他别拍他。
患者:别照我,把我脸到时候蒙起来。
记者:放心吧。
患者爷爷:给你打上马赛克就完了么。
记者:放心吧
记者:不用躲,没事 ,我们没拍人,都是虚的,没拍人。我们就是拍个空镜。
这些抑郁症患者们为什么如此抗拒我们的拍摄?面对镜头,他们为什么如此紧张与惊恐?
记者:您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接受采访啊?
患者母亲:她本身得这病挺痛苦的,她要象正常孩子活蹦乱跳的,她肯定不乐意接受采访。
马院长:抑郁症本身就自卑,得了这病以后本身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就看不起自己。
在寻访中,我们发现,除了抑郁症本身的情绪和状态使病人不愿面对镜头外,绝大多数病人的躲避其实在于,他们自己已经将抑郁症等同为和精神分裂症同样性质的精神病,承担着因畏惧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带来的种种苦恼。
患者小张:这里面一要说咱们都是精神病,再别说,再别说,都是精神病。
医生:羞耻感非常重,对吧?
小张:特别强烈。
医生:怕出去受歧视,怕影响自己或者家人的尊严,可能这个顾虑还是非常重。
小张:看你们来的时候,骂架你看就骂得多难听,都把自己贬低的。
医生:所以有的时候,自己又不好意思去解释,说我这个病,跟人家那个精神病怎么不同是吧?但是人家就说,按以前我们说一些神经衰弱啊,可能很多人还比较容易接受一点。
你住过精神病院,这本身恐怕好像就有点贴标签的意味是吧?
小张:就很害怕受到歧视。
患者:可别拍,拍完以后,该上吊去了,单位人就全知道了。这小子有毛病,抑郁症。
记者:你看崔永元。
患者:不,他跟咱角色不一样,他无所谓。我不去工作了我照吃香喝辣,我出国都没事,我这不去工作我就没有那什么。
女患者:影响你工作,以后你上岗,现在我们竞聘上岗,你有这么一个烙印,人家根本就。。。你说抑郁症,为什么当时北大医院跟我说,说你不要跟单位人说你有抑郁症。
男患者:实际上咱跟别人说不出,说有什么不舒服,这还真没法说,张不开嘴。有什么不舒服吧,这又不像别的病,不舒服没法说,也没法具体说,真没办法。实在是挺痛苦的,不是什么好事,咱也说不出来。
医生:你觉得你生病了?
男患者:生病了咱也说不出来,你也不好意思跟他说我有这个病,这跟心脏病还不一样。
医生:这跟心脏病有什么不一样?
男患者:说不出来,让人家笑话。
医生:你宁可跟局长说你有心脏病,你不会跟局长说你有这个病?
男患者:我跟局长说我有心脏病,他也不信哪。什么心脏病,有心脏病你还喝酒能上班?
人们情愿自己得了躯体上的疾病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是因为身体上的病症可以通过各种检查和化验感知,而抑郁症的痛苦却只有病人自己才能够真正体会。
患者曹师傅:抑郁症你看不出病来,实际上特别痛苦,它就属于亚健康。你看我身体多好,检查什么都没毛病,哪儿都正常,就是亚健康。你说怎么难受别人不知道,我不跟你说你不知道,哪儿有不舒服啊,其实这种病特别痛苦。有人能忍,意志比较坚强一点,能扛过去,扛不过去就是一条道,就是自杀。特别难受,看什么都烦,对什么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特别烦躁,闹心,晚上睡不着觉,不知道困,这种人不知道困。睡两个小时醒了,再不想睡了, 这一天不带困的。就这样,我一直熬了三十多年了,永远是这样,没睡过好觉。
记者:您老伴儿是怎么对待您和这病的?
曹师傅:她对这病也不认识。有时我们看病来,她偶尔跟着一次,跟着一次。后来大夫说,你知道他这个病吗? 你应该好好照顾他,这种病相当痛苦。后来她就知道了,原来老是问: 你有什么病啊?挺好的吗?这么认为。
患者:成天这么难受,成天治,治这么多天也不管用啊!
医生:别动!
患者:这儿干吗呀?
医生:别着急,着什么急呀。胳膊也细着呢,是吗?别着急,着什么急呀?
患者:能好了好不了啊 ?
医生:能好啊。
患者:怎么弄啊这是,死也死不了。
患者妻子:他老说他感觉他自己瘦了。
患者:不是瘦了,它本身就这样。抽的现在,它抽。反正我身体确实垮了,确实觉得不舒服了,浑身一点气力都没有。所以这病怎么得来的?就是气出来的,气出来的,还真是气出来的。我在单位老跟人不对付,气出来的。
医生:什么时候的事?还记到现在?
患者:还记着呢。十来年了都,十来年了,我这生病都十来年了。
医生:那你现在这段时间,主要是您说他有时候哭,一般是什么时候?
患者:就早上起来,早上起来多。
医生:那下午好点儿了吗?
患者:下午时候稍微好点,下午可是就没劲了,跟瘫了似的。一到六点多钟就不行了,
在炕上这么躺着,躺着浑身觉得晕,跟塌了似的。就是不想活,这病太难受,老想走(死)。
王纲医生:情绪低落,情绪低低到什么程度?是怎么个低法?你给我讲讲。
患者:哎呀,怎么个低法?不愿意说话。
医生:不愿意说话。
患者:不愿意见人,悲观厌世。
医生:悲观厌世,想到了,有轻生的念头?
患者:有时还是有的。没意思,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医生: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患者:对。原来是没有考过第二,就是咱们的工作吧,总是第一受表扬的。突然一下, 感觉怎么这样呢?
医生:就是说那会儿,你的工作能力也下降了?是这样吗?
患者:对。
我们调查采访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或许是因为抑郁症患者本身情绪的低落和心态的封闭,再或许是那些已知的偏见带来的压力太过巨大,没有抑郁症患者愿意让我们深入拍摄他的生活,即使仅仅是采访,他们也会有所保留,害怕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会泄露他们的身份,让他们熟悉的人认出。因此,每个人的讲述都显得支离破碎。后来,我们把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去探询抑郁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有三十多年了,是吗?那是性格问题还是?
曹师傅:也跟性格都没关系。
记者:是吗?
曹师傅:有人特别内向,他得不了抑郁症。那崔永元多乐观,他也得抑郁症,怎么解释啊?你怎么解释啊。台湾大作家三毛不是抑郁症吗?自杀了。张国荣不都是抑郁症吗?
记者:您了解得还挺多的呢。
曹师傅:那当然。美籍华人张什么呀,去年也是自杀的呀。自己回美国以后,在汽车里开枪自杀了,三十多岁。搞不清楚,大夫都讲不清楚,说怎么得的抑郁症,他也讲不清楚。
记者:这也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原因是吧。
曹师傅:没有,找不着原因。
困扰人们的抑郁症
记者:一个人能得抑郁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王纲医生:我说不清。曾经有国外的学者到国内来讲学,然后我给他做翻译。当时底下的听众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他当时回答说,我说我用一个简短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如果我用一个比较长的回答,就是我还是不知道。他另外又说,如果我知道答案,我会变得非常富有。所以就是说对这个疾病它确切的病因,大家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肯定, 非常确切的说法。但是基本上公认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疾病的形成它是多因素的,它涉及到内在的因素,和一些环境的因素。
小崔:那不行,必须得走,四月份必须得走。
小崔同事:对啊,那你现在就夜以继日地。
小崔:现在我们还牵扯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小崔说事》已经不做节目了,就指着长征这碗饭了。到现在一点动静没有,完了你老重播,不对劲这个。
就在我们拍摄期间,崔永元开始策划《我的长征》。这个节目将以选秀的方式选出20名选手,重走长征路。
小崔:其实我们连电视剧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你知道吗?我们选选手的时候,我们的女选手连形象都要求。
拍摄时,小崔和我们商量:能不能不和他提抑郁症?因为新的工作正让他开始忙碌,开始忘却自己的病痛。我们答应了他,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小崔和他的抑郁症本身,仍然是一个无被法忽略的话题。
长征队员:其实我觉得这么跟崔永元呆着,就不觉得他怎么,在电视里你觉得你总想见他,但见到他我觉得。。就像刚才那个大爷问他,你是真的吗?
长征队员:对,他就是大朋友就行了。
长征队员:这叫走下主持人位置的小崔。
长征队员:对对对。
长征队员:生活中的小崔,亲切的,真的。
长征队员:我觉得我还得管他要二三十个签名,我出来的时候,我同学都让我给要的。
长征队员:没有,我们学校的女生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抑郁症好了没有。好多人发短信问,你见到真的了吗?甚至有的问,你见到活的了吗?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镜头前那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怎么会这样的?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他属于这种大众的人物,他就算再想隐藏,就是确实是隐藏不住。
学生(非抑郁症患者):对他本人的精神表示极为赞赏,但是如果是我,我不敢保证我能这么做。
王纲医生:很多这种抑郁症的患者,原来是属于那种,他不来看病,羞于承认自己的这个疾病,更是不愿意到精神病院这样的专科医院来寻求帮助。所以就造成什么一种情况呢,有大量的病人处于那种未诊,未治,或者是他去那些非专业的机构去看病。这么一种状态, 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一种救助。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小崔这现象,大家会觉得你看像他这样的人,他那样的名望,那样的人,他也会得我这样的病。而且他也是勇于承认自己的这么一个病。所以我相信对整个抑郁症人群,这么一个患者人群,它观念的那种扭转,那种改变是非常大的,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
小崔:我就告诉大家,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希望大家能知道,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得了这种病,希望你不要歧视他,然后鼓励他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像韩国的李恩洙,包括他提到的张国荣,还有好多,好多人,还有我们知道的,比如海明威,川端康成,那都是大家,都是抑郁症自杀的。所以得抑郁症的人,基本上都是天才。
小崔在采访中提到了海明威和川端康成。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不少名人都得过抑郁症。他们充满成就的一生,也是竭力把抑郁症隐藏在后面的痛苦一生。或狂躁或伤感的情绪不断侵袭他们的心灵与肉体。很多人在同抑郁的角斗中,以惨烈绝望的方式向生命告别。
前一篇:“周末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