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2006-06-09 09:31:11)
分类: 日思录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日思录(269)
李存章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投我一票
                                         2006年6月9日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200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是我们家乡特别流行的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说,做错事,可以原谅一次二次,但决不能原谅三次四次。同时也说,一个人可以做错事一次二次,但决不可三次四次地做错事。尤其是同样的错误,可以犯一次二次,但决不可犯第三次第四次。
  还有一个词语叫做“事不过三”,意思也大致相同。
  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三”也并不是一个确切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比如小偷,第一次偷东西,那就是初犯,第三次偷,那就是惯犯了。对初犯的处理,就会较轻,对于屡教不改的惯犯,那处理起来,就会从重从严了。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了再一再二,紧接着就是再三再四,一个错误,或者说同样的一个坏事,犯了再犯,出了再出,可用层出不穷这个词来形容。
  比如这高考作弊,是错误的吧,甚至还应该是犯罪的吧,可这考试作弊从古至今停止过吗?这些年来,这考试作弊简直就越来越公开化了,甚至还有一些人以能作弊为荣了。其实这个现象人人明白,个个知晓。不信,你就留意一下,每年的高考时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查一查有多少因事因病请假的?尤其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为家长以及班主任老师挣外快的工具了,尖子生都在半年以前就被占号了,至于高考的监考人员特别是换防的主监和领队,一次高考下来,弄个万儿八千的额外收入,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那高自考招生,就别说了吧,每到高自考(包括党校、电大)招生考试和结业考试的时候,一些高中的高二高三学生,几乎要净堂(空堂),不得不停课(党校、电大的结业考试虽然大都在星期天,但中学一般都是一个月过一次大礼拜)。
  比如官员的前腐后继,一个贪官落马了,另一个贪官上马了,一个贪官倒下了,又一个贪官出来了,一个单位连续三任一把手都不吸取教训,照贪照受贿而不误。至于那些卖官的书记和组织部长,卖起官来,也是会上瘾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手下的官位明码标价出售,不到出事决不罢手。
  再比如,像那些吃喝嫖赌毒五毒具全的人,更是瘾头极大,有一、二,就会有三、四……一发而不可收。
  总而言之,一个不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的人,还有不能在前任和周围人身上吸取教训的人,是一个很可恶的人,最终走向可耻的下场是咎由自取的了。
  还有一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这句话,做任何事儿,特别是要做的可能是错误乃至犯罪的事儿,千万要三思啊。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虽然土点儿,但很醒人的,把它做为座右铭如何?!
  对不起,阅卷老师,我的作文超过了800字,请原谅。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投我一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